境界與底線
有時候,一個平實的故事
能讓人心生感動,因為裡面有一種境界。
2011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兩個美國人拿到。
其中一個叫湯瑪斯?
薩金特,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紐約大學的教授。
薩金特有一個古怪習慣,給學生授課或準備講義的時候,
絕對不允許有外界干擾。
一天,正在家裡準備講義的他,
不得不接已經震動了三次的電話。他不客氣地喊了一句:
“你一次次打來煩不煩?”電話那頭一個溫柔的女聲說:
“不好意思,請問您是湯瑪斯?薩金特先生嗎?
這裡是瑞典皇家科學院。感謝您為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所做的努力,
您在宏觀經濟因果關係的實證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令人注目,
所以我們把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您。”
“好的,謝謝。我還要準備講義呢。”
薩金特輕輕地說,然後掛斷了電話。
半個小時後,講義弄好,薩金特匆匆乘地鐵趕往學校講課。
臨出門,他平靜地告訴妻子:親愛的,我好像得了諾貝爾獎了。
薩金特顯示出來的是一種淡定,這種淡定造就了一種境界。
有時候,很平常的一句話也會讓你感動。
因為裡面同樣包含一種境界。
面對一個虔誠的拜佛者,大師說:“什麼叫佛法?
佛法其實就是一種活法,它不在寺廟裡,而在人心中。”
還一併解釋了關於在相同的生存環境下為什麼有些人幸福,
有些人煩惱的話題———“你幸福,因為你的欲望比能力小;
他煩惱,因為他的欲望比能力大。”
這是佛家的人生觀。
一位年輕的中國媽媽望子成龍心切,
想把自己的兒子送到科技先進的日本去深造,並且要從幼稚園開始。
諮詢中,她問日本幼稚園的老師都給孩子教些什麼。
對方的回答讓中國媽媽備感失望。這句話是———
“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叫他們學會說‘謝謝’。”
我們眼盯著如何學到更多“知識”的時候,
而人家盯著如何讓孩子更好“做人”。薩金特的淡定,
大師的人生觀,日本教育的著眼點,都蘊含著一種境界。
人有境界,也有底線。
境界給人以光明的前景和希望,
底線則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易中天認為底線比境界更重要。
一個人沒有境界,頂多差勁一點,但沒有底線就會出大問題。
他這樣表白自己:“我確實沒什麼境界,但我有底線,
我是個‘底線主義者’。”更多的時候,底線比境界重要。
沒有底線,境界便沒有了落腳之處。
光喊一些類似彩虹的美麗口號,而不注重腳踏實地做人做事,
社會不僅不會進步,反而會陷入一個空洞無物不著邊際的虛幻世界。
所以,人和社會的底線都必須得以明確並堅守。
有這些底線在,我們的社會就有了保險繩。
即便往前走不快,也不至於有倒退的危險。
假如我們的底線都得以堅守,那麼,
純潔高尚的美好境界就會和我們如影隨形。
來自:木子a
(圖片來源:滿山紅遍拍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