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大陸名老中醫 秘方大公開!(上)作者:969424288
大陸名老中醫 秘方大公開!(上)
劉渡舟
劉渡舟,遼寧營口人,1917年9月20日出生,1932年拜當地名醫王志遠為師學醫,後轉從謝泗泉學習,前後七年。1956年在【北京中醫學院】,從事中醫教學與臨床。先後任古典醫籍教研室主任、傷寒論教研室主任、教授,《北京中醫學院學報》主編,【國務院?學位評審委員會】中醫組成員。
劉渡舟教授著述頗豐,主要著述有《傷寒論通俗講話》《傷寒論十四講》《傷寒論詮解》《傷寒挈要》等書。
劉教授在【北京中醫學院】從教36年,為中醫人才培養做出了具大貢獻。自1978年以來,他指導培養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20多名。主持了2項國家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1項獲1992年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柴胡解毒湯〕
〔組成〕1.柴胡10克 2.黃芩10克 3.茵陳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鳳尾草12克 6.草河車6克
〔主治〕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動期,表現為谷丙轉氨會顯著升高,證見口苦、心煩脅痛、厭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膩、脈弦者。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
〔備註〕1、1錢=3.75g
2、〔草河車〕即〔蚤休〕,乃常用草藥。
俞慎初
俞慎初教授(圖中者),男,1915年10月出生,福建福清人。系【福建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
俞老出生於中醫世家,曾主編《現代醫藥》月刊。任上海《復興中醫》雜誌編輯,【復興中醫專科學校】教務主任,並任【上海中醫專科學校】【中華國醫專科學校】教師。先後擔任【福建省】政協委員,【中華醫史學會】委員,【中國藥學史學會】委員,【中國中醫研究院】專題研究諮詢專家,【福建省醫史學會】主委、名譽主委,【陳修園學說研究會】主委、名譽主委,《福建中醫藥》雜誌編委會副主委,【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理事,【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衛生部《中國醫學通史》編委會委員,【福建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台北中醫藥研究會】顧問。1989-1992年又先後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美國國際傳記學院】編入《世界名人錄》《澳大利亞及遠東名人錄》,被聘為國際傳記協會顧問。
俞慎初教授從事中醫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近60載,學宗古代醫學經典《內》《難》及仲景學說,其臨證重視醫理,深究病機,辨證精詳,制方藥多崇古人之法,靈活運用前賢名方,且有變化創新。擅治內婦兒各科,尤長於治肝膽疾病。臨床喜用蟲類藥物,善於從肝論治內婦科疾患,治療膽囊炎、膽石症、中風偏癱、鼻炎、咳喘及神志病證,每有獨到之處。
〔加味五金湯〕
〔組成〕1.金錢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雞內金10克 4.金鈴子10克5.川郁金10克 6.玉米須15克。
〔主治〕肝膽結石,尿路結石,以及肝炎、膽囊炎、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等。
〔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服。
〔加減〕1.肝膽結石,加枳殻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
3.尿路結石,加石葦12克、貓須草12克
4.有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緩解疼痛。
〔典型病例〕林某,男,60餘歲,1984年8月就診,患者僑居印度尼西亞40餘年,4年來患膽囊結石症,經常右脅部脹痛,多在清晨四、五點左右。小便經常色黃如茶。因年老不願手術,此次以家鄉甲子年燈會,特返國觀光,前來求治。俞氏鑒於以往多服西藥,目前症狀為脅痛,小便黃,乃處以〔加味五金湯〕治之。囑其連服30劑,以觀後效。未服藥前,曾作B超檢查,服藥後又作檢查。
處方:金錢草30克、海金砂15克、雞內金10克、金鈴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參12克、綿茵陳15克、山梔子6克、川黃柏6克、制大黃10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連服30劑,每天1劑,日以金錢草、玉米須各20克,水煎代茶。
祝諶予
祝諶予(圖左者),1914年生,男,北京市人。中醫內科教授。1933年畢業於【北京市匯文中學】,隨即師事著名中醫施今墨先生習醫,深得其傳。曾任【北京協合醫院】中醫科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現任【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政協】副主委、【農工民主黨】第十屆中央委員、北京市委主任委員等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降糖方〕
〔組成〕 1.生黃耆30克 2.生地30克 3.蒼朮15克 4.元參30克 5.葛根15克 6.丹參30克
〔主治〕氣陰兩虛型糖尿病。
〔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溫服用。
〔加減〕1、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克,或加烏梅10克。
2、血糖不降加人參白虎湯,方中人參可用黨參代替,用10克,知母用10克,生石膏重用30克~60克。
3、血糖較高而又饑餓感明顯者,加玉竹10克~15克、熟地30克。
4、尿中出現酮體,加黃芩10克、黃連5克、茯苓15克、白朮10克。
5、皮膚癢,加白蒺藜10克、地膚子15克、白蘚皮15克。
6、下身搔癢,加黃柏10克、知母10克、苦參15~20克。
7、失眠,加首烏10克、女貞子10克、白蒺藜10克。
8、心悸,加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
9、大便溏薄,加薏苡仁20克、芡實10克。
10、自覺燥熱殊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引火歸元。
11、腰痛、下肢痿軟無力者,加桑寄生20克~30克、狗脊15克~30克。
當您想品嚐一下世界各地特色零食的時候,點一下這裡就能心想事成哦!
羅元凱
羅元凱教授,漢族,1914年10月出生於廣東省南海市之西樵山。
1977年被評為教授,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三屆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五、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婦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羅教授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研究工作50餘年,長於內、兒、婦科,尤精於婦科。對許多常見病及疑難病的診治有獨到的經驗。曾先後赴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地作學術交流。已被英國劍橋大學世界名人傳記中心收錄於第十一版《世界名人錄》中。
〔理血通經湯〕
〔組成〕1.吳茱萸60克 2.赤芍60克 3.三棱30克 4.莪朮30克 5.紅花30克 6.蘇木30克 7.桃仁30克 8.續斷60克 9.益母草30克 10.黨參45克 11.香附45克
〔主治〕氣滯血瘀所致閉經。症見月經數月不行,精神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小腹脹痛或拒按,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沉澀。
〔用法〕共研細末,每次服12克,用熟地30克、麥冬15克,煎湯送服,每日二次。
〔典型病例〕
姚某,32歲,自然流產4次並清宮4次,術後即發閉經8個月,並有週期性腰酸下墜感和小腹脹痛,伴有黃色黏稠帶下、大便秘結、舌質淡暗,脈象沉澀有力。觀此病,因患者多次傷胎損及胞脈及腎經,又加之清宮手術因打胎傷血海,致使氣逆阻隔胞脈,症見腰酸下墜,小腹脹痛,帶下黏稠,為血海欲瀉不得,脈絡不暢之症。治當活血通路、理氣調經。宗本方之要,改散劑為湯劑。
處方:吳茱萸6克、赤芍12克、三棱6克、莪朮6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益母草15克。澤蘭10克、水蛭3克、蘇木10克、酒軍5克。
〔備註〕酒軍,即酒制大黃
裘笑梅
裘笑梅主任醫師,漢族,1921年1月5日生於[ 浙江杭州] ,少年就讀於[ 杭州弘道女子中學] ,高中畢業時因體弱多病,深感痛苦乃萌學醫之念,輟學就醫,從師於杭州著名中醫清華門下,隨師5年,1956年調入[ 浙江省中醫院] 的前身([ 杭州醫院] )婦科,從事臨床、教育、科研工作。曾任[ 省人大] 3~6屆代表,[ 市政協] 3~5屆委員、[ 中國農工民主黨] 省委常委,現任[ 中醫學會浙江分會] 顧問,[ 杭州胡慶余堂製藥廠] 、[ 天目山製藥廠] 、[ 保靈有限公司技術顧問] ,[ 杭州不孕不育醫院] 顧問,1989年被編入[ 華夏出版社] 的《全國婦女名人詞典》。
裘老積數十年之經驗,著書《裘笑梅婦科臨床經驗選》《裘氏婦科臨證醫案精萃》,曾整理編寫《葉熙春醫案》婦科部分,先後發表論文40余篇,獲省科技先進二等獎。
【理氣逐瘀消脂湯】
〔組成〕炒當歸9克、赤芍9克、川芎3克、橘紅6克姜半夏6克、炙甘草3克、制香附9克、元參9克 浙貝9克、炒川斷9克、炒枳殻6克、失笑散12克生山楂、牡蠣(先煎)各20克、白花蛇舌草12克莪朮6克
〔主治〕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合併不孕。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典型案例〕陶某,女,31歲,職工。1983年8月18日初診。結婚五年未育,形體肥胖,月經不調已有二年,週期縮短,一月二行,色紫暗伴血塊;每次經行小腹疼痛較劇,拒按;(婦檢:子宮增大曰二月孕,宮腔9.4釐米、腔內空虛,有高低不平感,宮體前位,右側附件觸及2.3× 2.4釐米囊性腫塊,活動差,左側附件增厚);伴腰酸、納差、脈弦澀、苔薄、舌邊有瘀點。診為子宮肌瘤伴子宮內膜異位症,原發不孕。症屬血瘀氣滯、痰濕壅滯,治擬活血去瘀、理氣消脂積。處以理氣逐瘀消脂湯,方用:炒當歸、赤芍、制香附、元參、浙貝、炒川斷各9克、炒枳殻、橘紅、姜夏、生山楂、莪朮各6克,牡蠣(先煎)、白花蛇舌草、失笑散(包)各12克、川芎3克、炙甘草3克,五劑。
李孔定
李孔定主任醫師,漢族,1926年5月1日生於[ 四川省蓬溪縣仙鶴鄉] 。尤對吳鞠通的治學精神和高深造詣領悟較深。1951年懸壺桑梓,名震一隅。1955年考入[ 重慶中醫] 進修學校專修班深造,聆名師任應秋、胡光慈等之教,進益良多。先後任[ 四川省中醫管理局] 科技評委,[ 四川省中醫學會] 常務理事,《四川中醫》副主編,《實用中醫藥雜誌》編委,[ 綿陽市中醫學會] 會長,[ 綿陽市] 第一、二屆人大常委等職。現任[ 四川省] 政協委員,[ 綿陽市] 政協副主席,[ 農工民主黨] 綿陽市主委,[ 成都中醫學院] 兼職教授,[ 綿陽中醫學校] 副校長等職。
李氏主編有《溫病三字經》《常用中草藥單驗方彙編》《綿陽市現代名醫錄》等書,參編《中醫精華淺說》《中醫奇證新編》《長江醫話》《中醫臨床與展望》《(傷寒明理論)闡釋》等書和中專教材《古典醫着》《醫中百誤歌》《巴蜀中醫文論》《冉氏方劑學》等書的審定。曾獲[ 四川省] 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市政府科技成果獎2項,曾多次評為省、市和單位的先進工作者。
【消斑湯】
〔組成〕鮮澤漆10克(乾品減半)、大茯苓30克、黃精30克夏枯草30克、連翹15克、山楂15克、枳殻12克甘草3克
〔主治〕斑歷(淋巴結核)
〔用法〕諸藥納陶罐內,清水浸泡1小時,煮沸10分鐘,取200毫升,煎3次,將藥液混勻,分3次溫服,1日1劑,連服1~2個月,一般可愈,不癒再服,服藥期間加強營養。
〔加減〕(1).若斑歷已潰加黃耆30克、制首烏15克,以補氣血,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2).未潰則配合外治,用生川烏、草烏各30克研極細末,蜂蜜調敷患處,紗布固定,一日一換,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典型案例〕李某,女,23歲,1988年入院。病史:1988年5月,發現右頸部有一結塊,大如核桃,皮色不變,推之可動,無發熱等全身症狀,即至某醫院診治。診斷為「頸淋巴結結核」。經肌肉注射鏈黴素等治療,左頸部亦有結核發生,日久結核固定,皮色變暗紅,於7月2日切開排膿,流出稀薄膿液(膿液涂片找到結核桿菌)。術後,轉本院治療。檢查:頸部兩側有瘡口兩處,周圍皮膚暗紅,兩瘡口均有白色腐肉,瘡口呈潛行性。四周有空腔,流出稀薄膿液,並挾有敗絮樣物質。診斷:頸淋巴結核)。治療:內服消斑湯加黃耆30克、玄參10克。入院當日即行清創,術後撒七三丹,敷以紅油膏紗布蓋貼,之後腐肉漸脫落,膿水減少,肉芽組織逐漸生長,最後用生肌散收口共治療40天,瘡口癒合。隨訪一年,未見覆發。
朱良春
朱良春主任醫師,客座教授,漢族,1917年7月3日生於[ 江蘇省丹徒縣]。1938年畢業於[ 上海中國醫學院] ,同年取得醫師執照懸壺於南通,由於善用重劑,屢起沉,聲譽雀起,近悅遠來。朱良春主任治學嚴謹,醫術精湛,醫德高尚,作育英才。他擅治內科雜病,尤其對痹證、肝病、脾胃病、腎病研究深邃,診治自成體系,經驗豐富,療效卓著,並擅用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症,獨具匠心,有「蟲類藥學家」之稱。 著述、講學、科研頗多創見,主要着作有《章次公醫案》《蟲類藥的應用》《現代中醫臨床新選》(日文版)《朱良春用藥經驗》等10餘部,曾先後2次應[ 日本] 東洋醫學國際研究財團等三個醫學團體之邀,前往東京、札幌、西尾等地講學,載譽而歸。曾獲[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科技進步獎。
1987年[ 中央衛生部] 授予他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稱號,同年[ 國務院] 批准為「傑出高級專家」,暫緩退休,1991年獲[ 國務院] 頒給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健腦散】
〔組成〕紅人參15克(參須30克可代)、地鱉蟲、當歸、甘杞子各21號、制馬錢子、川芎各15克、地龍、制乳沒、炙全蝎各12克、紫河車、雞內金各24克、血竭、甘草各9克。
〔主治〕凡腦震盪後遺症出現頭暈而痛,健忘神疲,視力減退,周身痠痛,天氣變化時則更甚;有時食慾不振,睡眠欠佳,易於急躁衝動;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脈多沉澀或細澀者,均可用之。
〔用法〕馬錢子有劇毒,需經炮製,一般先用水浸一日,颳去毛,曬乾,放麻油中炸,應掌握火候,如油炸時間太短,則內心呈白色,服後易引起嘔吐等中毒反應;如油炸時間過長,則內心發黑而炭化,往往失效,所以在炮製中可取一枚切開,以黑面呈紫紅色最為合度。
〔典型案例〕李某,男,42歲,軍人。
在檢查施工過程中,突然從上落下之鐵棍擊於頭部而昏倒,當時顱骨凹陷,繼則出現血腫,神智不清達20余小時,經搶救始蘇,半年後曾在某地檢查,腦組織萎縮1/4,整日頭昏痛,健忘殊甚,記不得老戰友姓名,有時急躁易怒,失眠神疲,面色晦滯,苔薄膩,舌邊尖有瘀斑,脈細澀。予健腦散治之,服藥一週後,頭昏痛即見減輕,夜寐較安,精神亦略振,自覺爽適。堅持服用2月,症情平穩,續予調補肝腎,補益心氣之品善後。
方藥中
當您想品嚐一下世界各地特色零食的時候,點一下這裡就能心想事成哦!
方藥中,生於1921年,[ 四川省重慶] 人。現為[ 中國中醫研究院] 研究員,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 學科評議組委員,[ 中華全國中醫學會] 常務理事。方氏1940年從師於著名中醫陳遜齊先生,1952年在[ 北京醫學院] 醫療系學習5年。方氏長期從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臨床研究工作和中醫高級人材培養工作。
先後發表論文百餘篇,代表性論著有:《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辨證論治研究七講》《醫學三字經淺說》《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及其產生的物質基礎》《論中醫學對急性傳染病的一般認識兼評傷寒與溫病學派之爭》等。於1989年被列入英國國際名人錄中。
【升麻甘草湯】
〔組成〕升麻30克、甘草6克
〔主治〕本方為治療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輔助方。一般與後面所述之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加味黃精湯合用。適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能損害嚴重,轉氨酉每長期持續在高限,中醫辨證屬於毒盛者,恆合用該方。〔用法〕常合入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味散、加味黃精湯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典型病例〕郭某,女,30歲,1969年5月初診。
患者確診肝炎已10年。經中醫藥物治療,10年來轉氨一直持續在500單位以上始終不降,麝濁10單位,百治無效。就診時,患者肝區疼痛,波乏無力,納差,舌紅,脈弦細滑數。根據上述症征,辨證為肝腎陰虛,波及脾胃,邪毒熾盛。擬養肝助脾疏肝,佐以解毒為法,予加味黃精湯合升麻甘草湯治療。升麻最大用量為45克。服藥兩週後,症狀明顯好轉。一個月後症狀基本消失,複查肝功,轉氨酉每、麝濁均下降至正常值,仍宗上方繼續治療兩個月,每月複查肝功均保持正常值,諸症消失。停藥一年後複查肝功仍在正常範圍。1983年患者因它病來診,述自1969年治療取效後,10餘年來肝功檢查均在正常範圍,其中只有一次因外出勞累,轉氨曾一度升高,患者自服原方20劑,再調恢復正常。
董廷瑤
著名中醫兒科專家董廷瑤主任醫師,漢族,1903年生於浙江鄞縣兒科世家。抗戰避難遷滬,懸壺上海,專擅幼科,名噪遐邇,享譽國內外。曾任[靜安區中心醫院] 中醫科主任、[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館長、[上海市中醫門診部] 顧問、[市中醫兒科學會] 顧問、[上海市高級科技職稱評委會] 委員、[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 名譽委員,現任[上海市文獻館] 名譽館長。1991年獲[國務院] 頒發「特殊津貼」。先生寢饋岐黃,孜孜不倦,行醫70載,診治病兒達百萬人次。出版兒科專著《幼科芻言》及《幼科擷要》,並獲[市中醫研究院] 的著作二等獎。「董廷瑤獨特手法治療嬰兒吐乳症的臨床療效及機理探討」科研課題已於1992年通過專家鑒定,該研究在國內外尚未見有報導,具有實用性及良好社會效益。
【溫臍散】
〔組成〕肉桂1.5克公丁香1.5克廣木香1.5克麝香0.15克
〔主治〕小兒腸麻痹
〔用法〕本方共研細末,熟雞蛋去殼,對剖去黃。納藥末於半個蛋白凹處,覆敷臍上,外扎紗布。2小時後如能腸鳴蠕動,矢氣頻轉,則為生機已得,便暢腹軟,轉危為安。如未見轉氣,可再敷一次,必可見功,屢用屢驗。
〔典型案例〕陶某,男,11個月。因脾常不足,泄利6天,脾更虛憊,腹部脹滿,西醫診斷為腸麻痹症。高熱乾渴,噁心嘔吐,氣促如鼓,叩之,舌紅口燥、藥入即吐。此屬脾氣虛憊,症情危急,急於外敷【溫臍散】,希獲轉機。2小時後腸鳴連連,矢氣頻轉,腹部稍軟,續敷一次,次日複診,患兒氣機舒緩,便
下稀溏而通暢,腹部柔軟,形神轉佳,熱度退淨,舌質轉淡,苔薄膩。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時露睛。是為脾陽虛衰,即予附子理中湯主之。藥用米炒黨參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廣木香3克、茯苓9克、車前子9克(包),二劑。三診時泄利已,腹軟溲長,便仍溏軟,舌淡而潔。中焦陽氣未復,尚須溫扶。藥用米炒黨參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劑。藥後便下轉原、納和神振,續以溫扶而安。
鍾一棠
鍾一棠主任醫師,漢族,1915年6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 。其曾祖、祖父、父親及兄長為五代世醫,名噪莆城諸縣,家學淵源,幼承庭訓,又攻讀[上海中國醫學院] ,於1933年夏畢業,從其兄一桂見習2年,爾後自行懸壺。於1977年9月創辦[寧波市中醫醫院] 任院長。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 第一屆理事,[浙江省中醫學會] 分會副會長。現任[寧波市中醫院] 內科主任醫師、業務技術顧問、[寧波市中醫學會] 理事、[寧波市政協] 常委、[寧波市科協] 顧問、[寧波市農工民主黨] 名譽副主席。鍾氏涉足杏林近60年,平素治學嚴謹,理論基礎典定,臨床經驗豐富,他的學術觀點是:「應吸收歷代名醫之精華而反對一家言;對於現代醫學亦應取其長而補我之短,可以洋為中用,而不可西化」。着有《無我齋內科疾病證治》《診余隨筆》《內科厥、熱、痛、血四大急診》《中藥學補充教材》等。
【沙參銀菊湯】
〔組成〕南北沙參各15克銀花20克菊花10剋薄荷6克(後下)杏仁10克清甘草2克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伴感染等。症見發熱惡寒,頭痛口乾,喉癢咽痛,咳嗽或氣急,舌質偏紅,脈數。
〔用法〕每劑煎2次,頭汁用冷水約500毫升先浸泡20分鐘,然後煮沸5-6分鐘即可;二汁加冷水約400毫升煮沸5分鐘,勿過煮。亦可將藥物放入熱水瓶中,用沸水沖泡1小時後茶飲服。
〔加減〕1.咽喉腫痛者去杏仁,加元參20克,桔梗6克,蟬衣10克;2.肺熱偏盛、體溫較高可加重沙參、銀、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黃芩15克、蒲公英30克;3.咳嗽較劇去薄荷加前胡15克、像貝15克;4.氣急較甚去薄荷、加枇杷葉(包)15克、地龍10克;5.宿有痰飲去薄荷,加半夏20克、茯苓18克、蘆根20克。
〔典型病例〕包某,男,3歲,1991年11月6日初診。患兒平素容易感冒發熱,常需注射青、鏈黴素或氨青黴素等一週以上方能控制。近二日又發熱咽痛、咳嗽頻作,稍氣促,今嘔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紅、脈細數。因哭鬧不能打針而求治中醫。查:咽峽充血,左側扁桃體Ⅰ大,測體溫39.6℃。診斷:急性氣管炎。證屬風熱咳嗽。治宜疏風散熱,清肺止咳。處方:北沙參10克、銀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黃芩8克、前胡8克、生甘草2克。4劑。囑將藥置熱水瓶中沸水泡服。11月13日複診,患兒母訴,服藥2劑熱即退至37.8℃,心除。4劑藥後即不發熱,咳嗽大減,胃納增。又自服原方3劑,諸症皆除,惟晚間偶有餘嗽,舌潔、脈細,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參10克、麥冬8克,3劑以鞏固。
李介鳴
李介鳴,1916年生,男,字伯鵬。主任醫師。祖籍[湖南省?新寧縣] ,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 ,曾任[北京?中醫學院] 名譽教授;[中華全國中醫學會] 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醫內科學會] 顧問委員會委員;[中西醫結合會] 名譽理事。先生行醫57載,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學術上主張中西醫結合,總結出「升降結合,燥潤合用,氣血並調」的治療原則。晚年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研究,提出了「氣血」應列為心臟血管疾病總綱之獨到觀點,治療尤擅調達氣血。先後發表了「施今墨先生學術思想與臨床簡介」「關於胸痹的治療」「心肌炎的辨證論治」等幾十篇學術論文。
1992年7月23日,李介鳴先生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75歲。
【溫陽益氣復脈湯】
〔組成〕人參15克黃耆20克北細辛6-15克制附片10克炙麻黃6克麥冬12克丹參18克五味子12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
〔主治〕心腎陽虛,心陽不運所致脈象遲滯結代、心悸怔忡、胸憋氣短等症。包括現代醫學的病竇綜合徵以緩慢為主者,及竇性心動過緩(單純性)。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煎。
〔加減〕1.有房顫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斂氣,去附子、麻黃、桂枝、減細辛用量;2.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黃、檀香活血行氣;3.胸憋者加瓜蔞、薤白宣痹通陽,或用菖蒲、郁金解鬱理氣;4.頭暈者加菖蒲、磁石開竅通陽;5.氣喘者加重人參用量,補元固脫。
〔典型病例〕粟某,男,57歲,住院病人。病史:患者9年前出現胸憋,心悸,屆時心率變慢,且眩暈欲僕,日益加重,於1982年9月14日入院。入院檢查,心電圖—竇性心動過緩及不齊,Ⅰ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40次/分。阿托品試驗:陽性,西醫診斷:病竇綜合徵。1982年9月20日初診,胸憋時痛,氣短怔忡,頭暈陣作,面色光白,精神倦怠,舌質胖淡暗,苔薄白,脈沉遲間結。經用【溫陽益氣復脈湯】治療1個月後,平時心率均在55次/分。阿托品試驗陽性,自覺無明顯不適,故帶方出院。
(註:本方細辛用量較大,最大量可達30克,據觀察,一般服藥一個半小時即可見心率增加,4小時後逐漸下降,服用大劑量細辛只要用法得當,除少數人有一過性面紅潮熱外,未見有不良反應。)
周仲瑛
周仲瑛,男,1928年生,漢族,[江蘇?如東縣] 人,現為[南京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省教委確定的中醫內科急症重點學科帶頭人,1990年榮獲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曾多次被國外選入《世界名人錄》,是全國著名的中醫內科學專家。臨床44年,對中醫內科和疑難急症造詣殊深。先後承擔國家級、部級、省級課題14項,獲省級以上獎4項,其中「中醫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研究」曾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滋胃飲】
〔組成〕 烏梅肉6克 炒白芍10克 北沙參10克 大麥冬10克 金釵石斛10克丹參10克生麥芽10克 炙雞內金5克 炙甘草3克 玫瑰花3克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或潰瘍病並發慢性胃炎,久而不癒、胃酸缺乏者。臨床以胃脘隱隱作痛,煩渴思飲,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為主症。其病機為:胃痛日久不癒,或氣鬱化火,迫灼胃陰,下汲腎水,而致胃液枯槁。
〔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服。
〔加減〕1.口渴甚,陰虛重者加大生地10克;2.伴鬱火,脘中燒灼熱辣疼痛,痛勢急迫,心中懊惱,口苦而燥,加黑山梔6克、黃連5克;3.舌苔厚膩而黃,嘔惡頻作,濕熱留滯者,加黃連、厚樸、佛手各3克;4.津虛不能化氣或氣虛不能生津,津氣兩虛,兼見神疲氣短、頭昏、肢軟、大便不暢或便溏者,加太子參、山藥各10克。
〔典型病例〕卜某,男,38歲。胃痛5-6年,時時發作,此次發作持續兩週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勢燒灼如辣,有壓痛,自覺痞悶脹重,納食不多,食後撐阻不適,口乾欲飲,頭昏,舌質光紅中裂,無苔、脈細。是屬胃陰耗傷,胃失濡潤,而致納運不健,胃氣失和。治予酸甘化陰,調和胃氣。【滋胃飲】加減,藥用生地、麥冬各12克,白芍10克,烏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劑,分早晚煎服。藥入三劑,脘痛灼熱痞脹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晚脘部微有悶感,原方再服三劑,症狀消失。
劉 弼 臣
劉弼臣教授,【江蘇省】儀征市人,漢族,1925年6月6日生。劉弼臣教授從14歲起拜其姑父、當地著名兒科醫師孫瑾臣先生為師。成為太平天國名醫朱冠臣的第4代傳人。
現任【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中醫兒科】臨床教研室主任。1979年被確認為中醫兒科碩士研究生導師,10餘年來共培養出中醫兒科碩士研究生7名。還兼任【北京中醫學院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江蘇省揚州市中醫醫院】名譽院長,併兼任多家省和國家級醫學雜誌的編委和顧問。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
〔五草湯〕
〔組成〕:(1)倒叩草30克(2)魚腥草15克(3)半枝蓮15克(4)益母草15克(5)車前草15克(6)白茅根30克
(7)燈蕊草1克。
〔主治〕:小兒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泌尿系感染。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服。
〔加減〕:〔五草湯〕不僅對小兒腎炎療效卓著,而且對泌尿系感染及腎病綜合徵亦常收到滿意的效果。如血尿嚴重,可加用女貞子10克、旱蓮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
〔典型案例〕:
於某,10歲,男,1986年3月1日初診。半月來下肢生瘡,多為膿皰瘡,日漸增多,繼而逐漸浮腫,尿少色黃,食少神疲、頭暈頭痛、舌苔黃膩、脈滑數。化驗尿蛋白(++),紅血球15-20、白血球10-15,證系毒熱內鬱,濕毒內陷營分,血鬱氣滯,毒濕外發於肌膚腠理則為瘡瘍腫脹,內蓄於膀胱則尿短色赤。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用:倒叩草30克、魚腥草15克、半枝蓮15克、益母草15克、車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燈蕊草1克、連翹15克、澤瀉10克、膽草3克。上藥加減服6劑後,症有好轉,周身面部浮腫漸消,膿皰漸少,大便干、小便少黃、飲食、神疲、頭暈、頭痛均有好轉,舌質稍紅、苔薄黃、脈弦滑,化驗尿:蛋白+、紅血球1-2、白血球3-4,濕熱漸除。再擬方:蒼朮、黃柏各5克、銀花10克、連翹6克、旱蓮草10克、白蘚皮10克、蟬衣3克、炒梔子5克、炒黃芩5克、澤瀉6克、豬苓6克、雲苓6克、姜皮3克、防風3克、生草3克。此方加減又進12劑後,症狀均減、化驗尿常規正常。
謝 昌 仁
謝昌仁主任醫師,男,漢族,1919年8月生,【南京市】人。謝老系中醫世家,幼承其父浩如之學。曾任【江蘇中醫學會】理事、【南京市中醫學會】副會長等職,【南京市人大】八、九兩屆代表、【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名老中醫。現享受「國家特殊津貼」。行醫逾50載,對內科雜病、時令病,尤其脾胃病治療頗有建樹,長於運用通腑之法,並擅理婦科;愈者甚眾,享譽金陵。其「中風病治療510例小結」曾獲市科技成果獎;多年來先後在全國和省級雜誌上發表論文30余篇;有10余篇醫案錄入《中國現代名醫醫案精華》書內。另有5篇論著列入《當代名醫臨證精華》專輯之中。曾先後赴本省各地及廣西、新疆等地講學與交流。
〔消渴方〕
〔組成〕:(1)石膏20克(2)知母10克(3)甘草3克(4)沙參12克(5)麥冬10克(6)石斛12克(7)地黃12克(8)山藥12克(9)茯苓12克(10)澤瀉12克(11)花粉15克(12)內金6克
〔主治〕:糖尿病、乾燥綜合徵、尿崩症。
〔用法〕:日一劑,水煎服。
〔典型病例〕:
張某,男,45歲,農民。初診:患者能食善饑已2年餘。半月來頭昏乏力,嗜睡懶動,在當地縣醫院檢查發現尿糖(+++ +),血糖150㎎%(空腹),肝功能:谷丙轉氨酉每182單位,就診時症見形體消瘦,能食善饑,每餐可進食稀飯20碗,口渴多飲、尿多、苔中根黃。證屬胃熱熾盛、傷灼陰津,挾肝經濕熱蘊結。治宜清熱滋陰為主,佐以清利濕熱: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生地12克、丹皮6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內金6克、花粉15克、茵陳12克、薏仁12克、石見穿15克,12劑。
複診:藥後「三多」症狀基本消失,複查餐後尿糖陰性,空腹血糖81.5㎎%。前方既效,可不更章。原方15劑。
三診:「三消」症狀已基本消失,肝功能複查谷丙轉氨酉每降至40單位以下,舌紅少津,苔中根仍黃厚。 原方去茵陳、薏仁、石見穿,加麥冬10克、石斛12克,8劑。
經治後,消渴症狀一直未發,多次檢查血糖、尿糖均正常。囑續服〔六味地黃丸〕及〔消渴方〕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