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與界境 心境與水境

2013052909:06

 
 
心境與界境  心境與水境
 
 
 
一位智者與一位禪師是知心朋友。
 
一天,他倆相約一起去爬一座高山。
 
他倆從清晨開始攀登,花了大半天時間才登上那高聳入雲的高山。站立山頂,智者望著山清水秀的風景,感慨萬端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現在才切實感覺到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心境了。
 
” 禪師說道:“老弟,你就永遠留在這裡吧。我可要悠然下山去了,到山下去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
 
智者問道:“兄長,你這是什麼意思?”
 
禪師說道:“人生在世,奮發向上是每個人美好追求的動力,但是人處在人生的頂端時卻有三種不同的選擇。”
 
智者問道:“哪三種不同的選擇呢?”
 
禪師說道:“一種選擇是不知天高地厚,總是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還不斷地渴望登到天上去,結果卻摔得粉身碎骨;一種選擇是呆在頂端,留戀頂處的美妙風光,只好處處慎微慎行,此地卻是高處不勝寒、曲高和寡、危然而生;一種是有自知之明、預知之智、安然之慧的選擇,知道天上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明曉自己人生的頂點在哪裡、落點在何地,此種選擇者心境開闊、界境明晰,索之有道、求之有度,最終會生活安然、人生大成。”
 
智者說道:“心境廣闊,界境明然,才能擁有惠美大成人生。”   
 
禪師會然笑之。
 
 
 
 
 
心境與水境
 
 
 
 
心如止水是怎樣的境界,我尚未參悟到,但宇宙間的一切都不斷地在變、在化、在動。水,是流動的,因為流動而靈動。智者樂水,樂的應是這份靈動吧。
 
 
不動的水是死水,不變的思維終會枯竭,不動不變是出不了智慧的,是做不成事的。唯動則“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唯變可通,通則能久。老子激賞“上善若水”,孔子喟嘆“逝者如斯”,水給了人多少哲思,卻只無語東流。  
 
 
東坡先生可謂知水者。一句“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道出了水的特性,又說水“在平地滔滔汩汩,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這“隨物賦形”四字更是點出了水的靈性。
 
 
今人有言:“有的時候人應該像水一樣,如果前面是山,就繞過去;如果前面是平原,就漫過去;如果前面是張網,就滲過去;如果前面是道閘門,就停下來,等待時機。”不正詮釋了蘇君行止隨賦之說?
 
 
也許遇到閘門,可謂是止水了,但只是相對的靜止,它在蓄勢,在等待。也許區區一個小坑,一個小杯便能把水拘住,但誰能將它永久牽絆!水可變形,可變態。或滴,或滲,或湧,或流,或淌,或奔,無形不變;小則為涓涓細流,大則為江河湖海,下則凝為冰霜霧露,上則化為雪雨雲氣,無態不化。
 
 
水隨物賦形,隨順自然,這絕非隨波逐流,沒有原則,更非逢迎屈就,奴顏婢膝。變的只是外在的形態,是委婉曲折的方法,不變的,則是內在的心性,是一往無前的志向。
 
 
水性至柔,然而滴水可以穿石,奔洪可以噬物,處弱則居靜待時,居強則發威作勢。它柔弱之時,是簷尖點滴,是汩汩泉湧,是平湖如鑑;它咆哮起來,是壺口湍飛,是錢塘潮起,是大江東去。這世間又有什麼能夠抵得上水的偉力!
 
 
法於自然,委順化遷,因勢而動,隨機應變,以變制變,這就是水的境界,也或許是心的最高境界吧。擁有水心一點,世上又有什麼煩惱能把我們的心情變得糟糕,有什麼坎坷能讓我們的腳步停下,有什麼困境能將我們的心靈束縛呢?
 
煩惱困苦,直如浮雲,“何有於我哉”?
 
任它來,由它去吧。
 
 
 
 
來源:《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