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事都從「捨」開始

2013082513:30
 

文章標題:所有的事都從「捨」開始

轉載作者:Claudia 轉載自

自然生活網 - http://i-nature.uho.com.tw

文章網址:

http://i-nature.uho.com.tw/articles1/0/1276.html

 

在這裡,讓我們再一次整理「斷捨離」

所要做的事情及其目的。

「斷捨離」要做的事情是:

「斷」=斷絕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房內。
「捨」=捨棄家中累積的廢物。

重複以上這兩項,最後達成的是: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身處寬裕而「自在」的空間。

雖然詞彙的順序是從「斷」先開始,

不過實際上,「捨」才是起點,

也就是「捨」→「斷」→「離」。

只要你「歡喜地放手」,

好事便會接連不斷/

捨棄無用之物吧。

單單聽到這句話,感覺好像非常

簡單,不過一開始卻會遇上出乎

意料的難關。因為,人類到目前

為止的生活經驗中,比起「捨棄」

物品,我們「收起、保留」的意識

運作得更加強烈。所以,一旦想到

要丟棄不需要的舊衣服,總是會

覺得「好可惜啊」、「應該還能穿吧」,

便「不由得」傾向選擇保留下來。

有些人從一開始就能夠毫不猶豫、

果斷地丟棄廢物;有些人則要花上

不少時間,才能踏出「捨棄」的這一步。

在後者的情形中,由於長時間根深

柢固的意識,會產生抗拒心,

因此會比預期的更棘手。

「要珍惜物品」這句話,大家絕對

是從小聽到大。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錯。

然而,把東西放著不管,呈現雜亂的狀態,

這並不是珍惜物品的表現。不要說是

珍惜了,這根本就像是把住家當作大型

垃圾桶,把東西全部「棄置」其中罷了。

「棄置」的意思是「丟著不管」、

「棄之不顧」。明明已經用不著、

穿不到,卻還塞放在壁櫥或抽屜裡不管。

 

「斷捨離」的「捨」,則是佛教

用語中「喜捨」的「捨」意。

原本在字義中也包含了「布施」的意思,

因此也有讓人感覺「捨」字蘊藏了

「我已經很足夠了,請幫助其他人吧」

的心意在內。

准許自己「丟了無妨」/

藉由「斷捨離」來丟棄東西,指的是從

住處中,將「不需要」(已經不需要)、

「不適合」(不適合現在的自己)、

「不舒服」(感覺不好)的這些東西,

對現在的自己而言,可說已經完成

階段性任務的物品加以收拾,送到需要

它的地方或人們的手上,讓它有機會

再次重生。同時,取回被物品剝奪的

空間及精力,找回輕盈的住處和原來

的自己,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但是,一天到晚丟東西,並不是

「斷捨離」。在剛開始的時候,或許

會產生一種對於丟棄東西的抗拒感。

但是,這正是必須要再加一把勁度過的

關卡。雖然必須和「好可惜」、

「或許還用得上」這樣的猶豫不決

搏鬥,不過只要開始動手丟棄,

不可思議地,就會漸漸強化我們對於

自己需要什麼的判斷力。這是因為

透過反覆進行「捨棄」的這項作業,

下一階段的工作──也就是斷絕物品

──也會在同一時間進行的緣故。

東西,要被使用。
東西,要在目前、被需要的地方。
東西,要在應放的地方,才美。

這是我們與物品之間關係的定義,

也是「斷捨離」的基本態度。

對於捨棄已經不需要的物品,你要

對自己說:「丟了無妨喔。」

然後慢慢地轉換自己的意識。

這並不困難,不過是把心裡面的

栓子拔掉罷了。首先,要先踏出

一步。唯有實踐一途!

(本文作者/山下英子)


(摘自/斷捨離 打造能量屋篇/天下雜誌出版)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遵守

http://www.i-nature.com.tw/cc.asp 之規定。

轉載聲明:本圖框轉載遵守

 http://tw.myblog.yahoo.com/adk-09 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