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餐的選擇上,攝取過多的紅肉、加工肉品,像火腿三明治、培根三明治這類食物,將可能提高罹換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元兇!小心就在早餐裡
(康健雜誌60期/作者-謝曉雲)
這幾年,食品裡驗出不合法、有礙健康的防腐劑、色素、調味料等食品添加物等情事,常常登上新聞,一下是金針裡加了超量的二氧化硫,一下又是豆漿裡違法添加防腐劑,引起消費大眾一陣恐慌。
食物經過加工後成為食品,既要美觀、美味,又要讓品質安定、耐存放,就少不了添加食品添加物。
這些添加物有些是「必要之惡」,像香腸、火腿、培根等加工肉裡都會添加的亞硝酸鹽,雖然會形成致癌物,但卻也是良好的防腐劑,可以抑制致命的毒菌;有些添加物不見得有使用必要,卻還是有廠商大量放進我們吃的食品裡。
亞硝酸鹽常超量添加
加工肉品裡的添加物最為人擔心的應該是會形成致癌物的亞硝酸鹽。
人類在17世紀就發現在香腸、臘肉等醃製肉品裡添加亞硝酸鹽,可以讓製品產生漂亮的色澤(保色功能)及特殊風味,因此,這種添加物一直被用到今日。不過,保色和增加風味還屬於亞硝酸鹽的「次功能」,它更為重要的任務是抑制肉製品裡的肉毒桿菌生長,這種細菌會產生毒性極強的毒素,少量就能奪人性命。
1970年代開始,各種研究慢慢發現亞硝酸鹽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傷害,它會在胃腸道合成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亞硝胺,因此,各國對加工品裡亞硝酸鹽的添加量都明確訂出限制。
雖然我國也做了規範,但加工肉品裡的亞硝酸鹽殘留量仍常常出現違規情況。拿民國90年「衛生統計」資料來看,抽檢加工肉品不合格的項目裡,將近一半是驗出過量的亞硝酸鹽。
「為了拉長保存期限,廠商有時候會過量添加,」中興大學畜產學系教授劉登城解釋說。亞硝酸鹽是很好的抑菌、防腐劑,在合法添加量下,合理保存期限大約是30∼45天。亞硝酸鹽在產品裡會漸漸分解,當殘留量低於20ppm時,就失去抑制肉毒桿菌的作用,讓中毒風險變高。
但「保存期限比較久不見得好,」劉登城提醒消費者。如果產品的保存期限是2個月以上,要小心吃下過量的亞硝酸鹽,或是因為放太久,亞硝酸鹽失去作用,細菌孳長而增加中毒的危險。
合成食用色素會致癌?
加工肉品裡除了添加亞硝酸鹽「保色」,合成的食用色素有時候也來添上一筆,只為了讓產品「賣相」更好。
合成色素用在食品的歷史已經數十年之久,現在更廣泛地添加在飲料、糖果、冰品、麥片、肉品等各種加工食品裡。但不幸的,一些過去長期、大量使用,大家以為安全無虞的食用色素,如紅色1號,後來卻有研究發現,它經過腸內細菌代謝後的產物很可能導致腸癌,因此紛紛遭世界各國禁用。至於目前仍在使用的幾種合成色素裡,有一部份也存在毒性及致癌的爭議,研究結果雖未有定論,某些國家為了安全起見,把它們列於禁用名單中。
像是部份加工肉品會用到的紅色40號,它的抗凍性良好,肉品在冷凍之後,顏色仍能保持鮮紅,目前是合法的食用色素。但是1974年以來,曾有動物實驗發現它會加速老鼠體內的腫瘤生成,所以被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禁用,美國及一些歐盟國家則准許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認為,未來需要更多研究來確保它的安全性。
引發過敏是合成色素另一個遭人責難的原因。
常用於熱狗、火腿裡的黃色5號,美國的研究統計發現極少數人吃了會引起蕁麻疹,但後續研究發現,它並不會造成哮喘等比較嚴重的過敏反應。不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還是提醒這一些特殊過敏體質的消費者,購買產品之前先看清楚食品成分標示,避免吃進含黃色5號色素的食品,可以降低不適的風險。
防腐劑也有過量問題
肉品屬於易腐敗的食物,因此不免要添加適量的防腐劑來維持鮮度。食品法規裡也明文限定加工肉品裡防腐劑添加的種類和用量標準,在安全添加量之內,不容易有毒性或致病的問題。
不過,每年衛生單位抽檢時,還是發現有防腐劑苯甲酸、己二烯酸使用過量,或是驗出不該添加的防腐劑,例如依法只能用於奶油、乳酪裡的去水醋酸。
「小型加工廠和傳統肉攤賣的問題比較大,」劉登城不諱言。一來,小工廠的品質管理可能比較鬆散,添加物的添加比例拿捏不準,不小心就用過量,或是把一些不該加在肉類食品裡的防腐劑也拿來用。中央畜產會認證組組長林松筠也指出,小工廠的秤量技術比較差,甚至會用「目測法」來決定添加量。
二來,加工品的原料肉如果來自溫體豬肉,在沒有溫控、衛生條件不良的環境下製作、販售,微生物很容易快速孳長,使產品腐壞,這樣情況下,勢必要靠大量的防腐劑才能抑制。
另外,過去像貢丸一類的丸子加工品,為了吃起來口感脆、具彈性,業者也會添加已經被世界各國禁用的硼砂。
硼砂的毒性可能致死,而且吃進人體內會和胃酸作用產生硼酸,不容易排出而積存在體內,阻礙消化作用,長久下來會讓人食慾減退、營養吸收不良。如果發生硼酸中毒,會出現嘔吐、腹瀉、休克、昏迷等症狀。
經過大力宣導,多數廠商都已經能遵守規定,這幾年檢查出違法使用硼砂的情況也少了許多,但即使如此,加工業界的人都不敢說,「現在絕沒有人在用硼砂!」
檢驗能不能保你吃得安心?
為了維護民眾食的安全,政府每年按例抽檢市面上的食品,檢查項目包括添加物、微生物及動物用藥殘留等。
但當我們從主管機關衛生署食品衛生處那裡得知,加工肉品一年只能排到1∼2次抽檢機會,而且各縣市每次平均只檢驗5∼10件時,不禁發出疑問,會不會抽得太少?這樣的檢驗結果能不能代表我們的加工肉衛生安全?
先前負責督導肉品衛生,食品衛生處簡任技正謝定宏解釋說,市面上要抽檢的食品種類實在太多,目前檢驗室的容納量有限,所以加工肉品能排到的檢驗機會只有如此。再者,有CAS認證的產品已經由中央畜產會去檢查了,衛生局只針對非CAS的工廠和產品抽檢。根據往年的抽檢結果,不合格率在5%以下,沒什麼大問題,謝定宏說。
但是,有學界人士質疑,一年兩次的抽檢中,有一次固定都在農曆新年前一個月進行。「廠商難道會不曉得哪時候要檢查?」這樣的抽檢結果能不能代表實際情況?而且,根據加工肉品業者的說法,現在的銷售旺季不一定在傳統認為吃比較多香腸、臘肉的農曆過年,反而是變成「全民運動」的中秋節烤肉,香腸、熱狗等賣得特別好。但是接近中秋節,衛生單位忙著檢驗月餅,對於加工肉品只能顧此失彼。
減少添加物是市場趨勢
如果無法只依靠政府把關,還有什麼方法能促使廠商提供更安全的食品?答案可能是消費者自己。
當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抬頭,回歸自然飲食成為一股潮流,食品裡的化學添加物漸漸被人視為洪水猛獸。廠商當然也察覺到消費者的需求,少數人開始在產品裡減少添加物,有些甚至拿完全不含防腐劑、色素大作廣告。
「現在我們的西式加工肉品完全不放防腐劑,」黑橋牌食品生產部經理蔡忻旼在介紹產品時特別強調。不過根據他的觀察,台灣消費者將產品買回去之後,常是放很久、快到期了才拿出來吃,所以像中式香腸、臘肉這些生製品,不加防腐劑還不太行。
如果不用化學添加劑,改用其他天然的替代品,例如用取自蔬果植物、動物身上的天然色素,成本要高出好幾倍,當然,售價也相對提高。現在的消費市場以低價取勝,這一類產品目前還屬鳳毛麟角,消費者沒有太多選擇機會,一位產品外銷日本的加工肉品負責人認為。
若要期待加工食品減少一些致病添加物,促使製造產品的業者更注重消費者的健康權益,消費者的自覺與大力督促應是關鍵。
可怕的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