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健康經
千百年來,人們對養生防病積累了一些知識和經驗,並濃縮成了口口相傳的健康經。如今,這些觀點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繼續成功地指導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
1.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
蘿蔔是冬季的應季菜,冬季多吃蘿蔔是順應自然的規律。冬季天氣乾燥,蘿蔔具有潤肺生津的作用。在食用時應注意白蘿蔔與胡蘿蔔不宜合煮。因為白蘿蔔性味甘辛微涼,功能偏利;胡蘿蔔性味甘辛微溫,功能偏補。兩者性味功能不合,若一起合煮,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往往就會被胡蘿蔔中的抗血酸酵酶破壞,這樣一來就大大地降低了營養價值。
夏季是養護人體陽氣的最佳季節,生薑具有活血、祛寒、除濕、發汗等功能,再加上夏天人們經常吃生冷的食物,生薑可以養陽氣,暖胃養胃。
2.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生活中常有人習慣吃完飯後到處走走“消消食”。事實上,這種做法在現在看來具有一定的健康隱患。剛吃完飯,人的血液主要分配在消化系統,如果立即散步,會使血液流往肢體,消化系統的血流量減少,消化液分泌就會減少,從而不利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
另一方面,如果吃得比較飽,飯後立即行走,有胃下垂的風險。所以,最好飯後休息一段時間後再走。
3.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
飯前喝點清淡的湯可以把胃“激活”,讓胃處於活躍的狀態,再吃飯時,胃就會很自然地工作了,這樣對消化吸收都是有好處的。另外,湯中的水分可以潤滑口腔、咽喉、食道和胃,使食物能夠更順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也會促使胃腸上的物質往下排,起到一定的清除作用。
飯前喝湯,以少油少鹽少糖的湯為最好,但不能喝太多,一般來說,一碗左右就可以了。特別是心臟不太好的人,不要喝太多,以免導致身體不適。
4.飢不可暴食,渴不可狂飲
人在大飢大渴時,脾胃虛弱,消化功能很差。這種情況下,如果進食過多,脾胃一時承受不了,會造成食物不化,結滯於胃腸內,造成胃脹難受,嚴重的可以脹死。大渴後,心臟及腎臟功能減弱,大量喝水,水分迅速進入血液,突然增加心臟和腎臟的負擔,致使氣血失常,甚至猝死。
5.若要小兒安,得有三分飢與寒
古人有句話,“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孩子屬於“稚陰稚陽”體質,即體內精血津液還不充足,內臟功能尚不健全。因此,無論是飲食、起居、穿著,家長都不能把成年人的習慣套用在孩子身上。小兒發育迅速,生機旺盛,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比成人多,但其脾胃薄弱,消化能力差,飲食稍有增加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小兒的飲食應注意有節制、不偏食、定時定量。
另外,古人提倡小兒“薄衣”的穿衣原則。小兒離開母體後,需要逐漸適應外界冷暖,自己調節體溫。如果穿得過多過厚,孩子就會出汗,體液過多消耗,不能很好地適應外界刺激。除了“薄衣”原則,古人還提出了背暖、肚暖、足暖、頭涼、心胸涼的衣著主張。
出自ㄚ菠蘿健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