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漂亮,也要長得漂亮
讓我開始有這個想法,是我在日本的一段經歷。
剛到日本的時候,我是一個土裡土氣的小姑娘,不分場合、隨時隨地戴著三百度的近視眼鏡,在冬天常常糊成一團什麼都看不清;頭發在腦後綁成馬尾,露出肉乎乎的臉龐和痘印殘存的額頭;身上穿著圖便宜在批發市場買來的一百一件的外套,蹬著夜市上買來的板鞋。
那時候的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外表上的任何一點。我從小就堅信一句座右銘:“長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我其實是一個很驕傲的人,因為根據成績單,我一直將自己歸在“活得漂亮”的那一類當中。我更關註書店而不是服裝店,床頭攤著的是時政報紙而不是時尚雜志。打開衣櫥,我安心於一片顏色為黑棕灰色且毫無設計感的衣服。在我看來,擁有優秀的學習成績比時尚品味重要得多。
然而,我的朋友們卻根本不這麼認為。
在日本,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特別會打扮自己。街上隨處可見藥妝店和服飾店,裡面擺滿了各種品牌的化妝品和當季服裝。街上的男男女女,從頭到腳的每個細節都充滿了設計感。
我的日本朋友們,只要談到時尚或者打扮,都能說得頭頭是道。當他們聚在一起談論某款新上市的護膚品有多麼好用、某個品牌的時裝最近出了新品的時候,我總是靜靜地待在一旁看自己的專業書,從不參與這些與打扮有關的談話。就連逛街也一樣,當朋友們興高採烈地試穿新衣服、試用化妝品的時候,我一直扮演著提包者的角色,和其他陪太太逛街的先生一起坐在休息區等待。
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沒有什麼不妥,因為在我看來,自己種類貧乏的衣櫥已經滿足了“取暖遮羞”的最基本需求,我也不需要用那些瓶瓶罐罐的化妝品將我的臉變成京戲臉譜。
直到一年的聖誕節,和我關系很好的日本女孩詩織送給我了一個大包裹。我拆開一看,裡面是一件顏色很亮的大衣,剪裁很細膩,設計感也很強。但同時,我也確定這是一件永遠都不會出現在我衣櫥里的衣服。
詩織滿臉期待地看著我說:“我覺得這件衣服特別適合你,你穿上一定很漂亮。”
我把衣服送還給她:“這麼漂亮的衣服,你穿著一定比我穿更好看。”
我不知道怎麼向她解釋自己沒有合適的衣服和鞋來搭配如此時尚的大衣,只好說自己不想花費太多的時間在外表上。“我覺得內在的修煉比外在的打扮更重要。”我如是說。
詩織很不解,她說了一番讓我至今難以忘記的話:“如果內在修煉得很完美,那麼為什麼不用好看的外表去包裝它呢?美麗的外表不是才更配得上美麗的內在嗎?”
詩織說得沒有錯。她的話,讓我第一次發現,內在和外表並不是對立、矛盾的,而是可以共存、互相促進的。
買櫝還珠這樣的外表蓋過本質的方法固然不可取,但若賣珍珠的楚人只將珍珠草草包起,不加任何修飾與包裝,想必也會讓人忽略這稀世珍寶的價值。
心理學上有名的七秒鐘理論,說的就是人與人見面時,產生的好惡往往決定於見面的頭七秒鐘時間。想要在短短七秒當中勝出,取得好的第一印象,往往靠得就是儀表。
此處的儀表並不僅僅指的是長相的好壞,更多的是一種打扮得體、個人氣質的體現。同樣是第一次見面,一個衣著整潔、搭配亮眼的人,往往比一個頭發油膩、衣領骯臟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和認可。
我還是最終收下了詩織的禮物——那件時髦的大衣。並且,為了搭配這件衣服,我還在她的幫助下,嘗試了自己從來不敢穿的裙裝和高跟鞋。看著鏡子里煥然一新的自己,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自信。
大衣緊身束腰,讓我不得不抬頭挺胸;高跟鞋將我拔高了一大截,走起路來顯得更有氣勢;而裙子比褲子貼身,穿上它讓我更加在意自己的日常姿態,不會再如男孩一般大大咧咧。
我感受到了一直被我忽略的外表的魅力,這種魅力不僅僅是走上街頭路人的回頭率,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更加喜愛自己了。
我的世界,從一個不喜歡照鏡子、不喜歡拍照片且渾身充斥灰色怨氣的陰影,漸漸地變得色彩繽紛起來。打扮、搭配、化妝,這些一直以來被我輕視的裝扮技巧,帶給了我意想不到的自信和愉悅。
我無比享受這些變化,甚至將那件大衣穿到了一個工作的面試會場里。在其他應聘者都穿著單調沉穩的正裝的面試場上,只有我一個人穿著鮮艷的紅色,侃侃而談。令我驚喜的是,面試官當場就決定錄用我,後來他還成了我的直屬老闆。
他在私底下告訴我:我的履歷並不是最好的,但是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自信和氣場,卻強過任何對手。
這是我親身經歷的,“長得漂亮”的力量。
女性的成長經歷過兩個極端,從不重視內在、靠外表取勝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到女性意識覺醒、追求男女平等和內在價值的“長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而現在,我們所要追求的是內外兼修,不僅是活得漂亮,也要長得漂亮。
精緻優雅,內外兼修,你也能擁有一段漂亮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