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這件事,不僅僅是對屬下,你的上司同樣需要你管理,而且管上司比管屬下的意義更為重大。
管不好你的老闆或上司,他們會天天幫你找麻煩,讓你根本沒辦法安心做事。所以,管好你的上司,讓他們「安分」,是確保工作正常進行的絕對前提。
坦白說,由於「管老闆」這件事有特殊的敏感性,難度確實比「管屬下」大得多。需要耗費你更多的腦細胞。
下面,就根據我個人多年的小小經驗,給你一個妙招。
名字就叫「九順一逆:胡蘿蔔加棍子的反擊」。
管人的秘訣之一就是:胡蘿蔔加棍子。也有人稱為「給幾顆糖,再打一棍子」。意思就是說,管人,需要你軟硬兼施,一般來說,這是上司對屬下用的方法,但對管上司而言,「胡蘿蔔加棍子」這招照樣有效。所以我把它稱為「反擊」。
一般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意識,做上司的,都喜歡順從的屬下,你愈順著他,他愈喜歡你。於是乎,職場中「狗腿」盛行,不管心裡多不情願,下對上的態度也只能有一個──上司是永遠正確!
這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解。
儘管「順著主管」是「管上司」的基本概念,但百依百順則萬萬使不得。如果你真讓上司大小事全稱心如意,那可就將自己立於危險境地了。
因為對上司「百依百順」有兩個致命的弊端。
首先,雖然普天下的主管都喜歡「順」著自己的人,但能當上主管都有某種程度的精明幹練,他們雖喜歡聽好話,喜歡一呼百應、前呼後擁的感覺,但那只是他們EQ方面的需要,這種虛榮並不妨礙同時具備高IQ的能力。
因此,如果你總是在上司面前完全順從,擺出「我沒想法,都聽您的!」的姿態,儘管上司的EQ會很受用、很爽,但從IQ角度,上司對你能力就會畫上了大大的問號──這人雖然聽話,但沒什麼能力!──進而不會給你重用的機會。
另外,主管或老闆所處的立場與員工不同,天底下九成以上的主管都是任性的。就是說,他們往往非常善變,說風就是雨,完全沒有規律可循,如果你對他們過於依順,反而會被他們天馬行空的行事風格,打亂自己做事的節奏,變得無所適從,對工作效率產生反效果。
因此,從「向上管理」的角度,你至少要做到「九順一逆」,就是說,必須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斷然「表態」,對上司提出異議,在關鍵時刻與問題上堅決不妥協,用這種方法逼你的上司讓步,為自己創造相對寬鬆的做事環境。
當然,這「態」也不能亂「表」,要留心表達的技巧,否則,把場面搞得尷尬,大家都下不了台,就會弄巧成拙。
所以,如果你的主管好溝通,用當面「說清楚講明白」的方法固然最好,但若你的上司是個奉行「家長制」的強勢者,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最好的招數就是「拖」字訣。
簡單說,對付這種難纏的強勢上司,你可以採用「虛心接受,屢教不改」的辦法──永遠都是他對,但就是不按照他說的做,讓他感覺到你的堅持,知道你在真的很在乎某些部分,堅持不願讓步,他就會慢慢地怕了你,最終放你一條生路。
使用「拖字訣」也有前提──這招必須在你十分明確知道了自己想要堅持的是什麼之後,才能慎重使用,千萬濫用不得。同時也要秤秤自己的斤兩,你必須是個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是言行一致的人,這偶爾為之的「虛心接受,屢教不改」的招數,才會真見成效。因為「虛心接受,屢教不改」本是管理之大忌,如果濫用失了分寸,會令你得不償失。
總之,上司滿意度絕不能是一百分。
此外,即便你能得到上司無條件的喜愛與百分之百的信任,你也要故意製造出一點兒「距離」才行,因為過度親密無間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等於消滅了你與上司之間的迴旋空間,如果哪天你和上司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數,哪怕只是芝麻綠豆的小摩擦、小衝突,都會帶來極大的後座力,「愛得越濃、恨得越深」的後遺症,不可不防。
所以,這「九順一逆」的原則,遇到什麼樣的上司都適用,千萬不能因為一時感覺良好,就得意忘形,和上司之間沒了分寸。
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當然,你與上司的關係,沒必要達到「淡如水」如此誇張。但我的意思是說,只有稍微「淡」的關係,迴旋空間才大,彼此的關係才能真正長久。
如何讓老闆有安全感?
如果你想讓老闆不給你添麻煩,就一定要記住一個鐵的原則——永遠讓老闆相信你飛不出他的手掌心。
儘管是少數,但這世上還是存在著自我感覺過於良好、恃才傲物的主管,對這些人而言,「九順一逆」這招就萬萬使不得,否則會死得很難看。
我有一個朋友,擁有極為出眾的才華,是個天生當管理者的料。這家公司的老闆對他十分欣賞,不但任命其為集團公司的副總裁,還將集團裡最重要的幾家子公司交付他親自管理。
這位朋友也不負老闆重托,將麾下幾家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風生水起,在集團中年年都業績長紅,支撐了整個集團的業務。但是,隨著他在管理層中迅速竄紅,也逐漸開始自我膨脹了起來,後來甚至公開放話:「這家公司沒我不行,我一個人就能撐起整個公司!」
老闆愛才心切,認為「能力強的人都有個性,沒什麼大不了的」,起初並沒有在意,一如既往給予絕對的信任。可是時間一長,老闆慢慢地發現了問題,覺得有些不對勁。
原來,我的這位朋友僅僅是口無遮攔倒也罷了,他變得越來越專斷獨行,公司大小事務一個人說了算,很少向老闆請示彙報。漸漸地,這位老闆開始對他起了疑心,疑心又慢慢發展成了戒心,對其無條件信任的高牆開始坍塌、崩潰……
不久,在一次形同攤牌的激烈爭執之後,這位朋友離開了公司,結束了他的傳奇經歷。
一直到今天,他與那位老闆都形同陌路,互不往來。
平心而論,我的這位朋友確實是位一等一的人才,是我平生極少發自內心佩服的人。他之所以走到這步,最大的問題其實不在於他的恃才傲物,而是他犯了一個公司江湖中的大忌──沒有給予老闆安全感。
其實,並不是天下所有的老闆都不能放權,放權可以,你一定要給他們絕對的安全感才行。沒有安全感,他們就會對你產生戒心,處處提防你,找麻煩,讓你根本無法安心做事。
就拿我的那位朋友來說,他之所以凡事專斷獨行,很少向老闆請示彙報,其實也並不是私下搞甚麼小動作,或做些見不得人的事。之所以如此,純粹是想提高工作效率,不想因為與老闆的意見不合而影響自己的工作節奏。
但他犯了致命的錯誤,你不偶爾請示彙報,老闆會懷疑你有什麼事情瞞著他,跟他玩黑箱操作的把戲。那就別怪老闆不客氣了──他必然會出手整治你。
其實,給老闆帶來安全感一點都不難,你只要做到「讓老闆覺得他才是真正的主子」,讓他覺得你「可控制」,不可能飛出他的手掌心,也完全沒有這樣的企圖就行。
回到剛才我那位朋友的例子,其實,就憑當初老闆對他的喜愛與信任,只要他多少向老闆彙報自己的想法與公司的現況,原本老闆未必會拿他開刀。退一萬步講,就算他覺得和老闆發生意見不合是個麻煩,會影響自己的做事效率與節奏,他也可以採取聲東擊西、避重就輕的方法──儘量挑些無關痛癢、不會起紛爭的事,把這些事情簡單包裝,再向老闆彙報即可。
這樣做,既能避免他與老闆在關鍵問題上發生嚴重的意見衝突,又能確保老闆對他的信任不褪色,可謂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為什麼偏偏這麼固執呢?老闆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僅是一點安全感和掌控感而已。
這點要求真的不算過分,況且對我們來說也並非難事,所以請別繼續鑽牛角尖了,把無知當個性,覺得自己才華過人,認定老闆不敢怎麼樣,這是玩火,遲早有一天會引火上身。
八十分的次好哲學
每回逛書店,都會切身體會到「成功學」類書籍的受歡迎程度,大量形形色色的「成功者」的不斷湧現,就像強效興奮劑,使「嚮往成功」成為許多人心中激蕩的強烈衝動,相關書籍的應運而生以及持續熱銷,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儘管所有的「成功學」書籍都打著「普度眾生」的號召,讓「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旗號,在現實世界中,這些書又到底造就了多少「成功人士」呢?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有人做一下實際調查,相信結果非常耐人尋味。
道理很簡單,這些「成功學」類書籍裡寫的內容確實正確,卻未必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能做到這些標準,達到高門檻高的人,說白了他們都是天生的「精英胚子」,缺的只是一盞「指路明燈」,即知識、經驗與人生閱歷而已。這些人即便一本「成功學」書籍都不看,也註定會成功,只是書有可能幫助他們縮短通往成功的路程罷了。
舉一個異常簡單的例子,誰都知道精通外語,對人生的成功將會有多大的助益,這是一個根本不需要別人「教」的道理,但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世上能有幾人?
我們需要普通人的成功學
所以說,現今市面上99%以上的「成功學」書籍,其實就是寫給精英們看的,根本沒為普羅大眾設想。因此,絕大部分買了這類書籍的人,充其量只不過幫出書作者賺了點錢,並沒有達到這些書所標榜的為人生指點迷津之效果。
如何才是一本讓多數人都能走上「成功之路」的書?答案很簡單,找一本給普通人,而不是成功精英看的書。
成功精英們所具備的素質,比如說自律、毅力、激情、勤奮、執著、知識、智慧、條理性、計畫性、勤反省、善學習、堅忍不拔等等,都不是凡人,即絕大部分普通人所能具備的。對於我們這些「芸芸眾生」來說,懶惰、自私、三分鐘熱度、不懂自律、不能自控、缺乏耐性、沒有條理、不善計畫、拒絕反省、 不願學習……這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因此,書裡標榜的「做到最好」太不貼近一般人,只有秉持著「次好原則」,才能真正讓更多的「普通人」,走上成功之路。
次好原則」的核心在於「降低門檻」──它鼓吹的是一種「先求有再求好」、「積小勝為大勝」的理論,如果做不到一百分,只做一分也行,因為一永遠大於零;如果登不上泰山,只登上你家門口的小沙丘也行,因為那也總比原地踏步強……總之,只要你「做」了些什麼,就總比「不做」強。
其中的關鍵在「堅持」,由於門檻大幅度降低,增加了「普通人」能夠堅持下去的可能性,而凡事只要「堅持」,最終必能成功。只不過遵循「次好」原則的成功之路,其過程略長一些。
「次好原則」僅做到降低「堅持」的門檻,卻做不到將門檻徹底「撤掉」,就是說,「堅持」是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唯一條件,現實世界中,不管門檻有多低都無法做到「堅持」二字的人永遠都會是大多數。這也就意味著,不管世界上存在著多麼偉大的「成功學」,在世界上真正能夠獲得最終成功的人,永遠註定只是極少數。
對我們而言,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最好」,不如選擇更為務實的「次好」。慢慢累積就會成功。
拒絕零
我接觸過的很多中階主管都是完美主義者,常常會豪氣干雲的「嗆聲」:「要不就不做,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
這種想法對不對?當然對!有氣魄!有個性!
現實生活中「要不就不做,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這句話給懶人提供了逃避「做事」的藉口:這段時間沒有表現,不是因為我懶,而是因為我沒有「百分之百做好」的把握,因為「要不就不做,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是我的信念,所以乾脆什麼都不做,以免失敗。聽到這句話,你是否也跟我一樣,怒從心生?
如果用「一百」這個數字來代表「完美度」,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做到「一百」的事真的很少,無論是多麼完美主義的人都很難做到,但日子總要一天一天過,事情總要一件一件做。因此,只要成效不是「零」的事就絕對值得一做。哪怕只有「一」,做一百次也就可以達到一百,如果你因為不是一次就達到「一百」而放棄一百次「做」的嘗試,同時嘲笑那些每次只能做到「一」的人,可能當人家已經達到「一百」的時候,你仍然是「零」。
我對基層主管總是強調,我不能接受「零」這種不做事的現象,反而可以接受「負數」的成效,因為「負數」起碼意味著你「做了」,只是「不成功」而已。你的收獲肯定大於「零」,因為起碼你得到了「經驗」與「教訓」,才能確保你下一次的「成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篇》教我們的管理課,就是:拒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