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中國人都不知道的常識 (2)

2013021509:42


 

11、阿拉伯世界與西方世界曾經極為崇拜中國,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曾說:“求知識,往中國”。波斯灣曾一度被阿拉伯世界與西方世界稱為中國內海。

  中國的君主政體被阿拉伯世界與西方世界視為最佳政體,道德觀被阿拉伯世界與西方世界視為最完備的道德規範,中國哲學被阿拉伯世界與西方世界視為最富理性的哲學

  中華文明與歐洲文明最早的交流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時代,來自中國的絲綢布料已成為希臘貴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中國也因此在歐洲獲得了 “絲之國”(“賽裡斯”)的美名。在悠長的歷史年代中,古代中國的典籍、火藥、煉丹術、造紙術、航海術、雕版印刷術、建築技術、醫學等通過“絲綢之路”傳 入西方。法國學者莫里斯·羅賓曾這樣寫道:“在古代歐洲和啟蒙運動時代的西方,中國簡直無所不在。”

  
歐洲大陸這陣“中國風”的喚起者當屬13世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1275年,威尼斯商人之子馬可·波羅隨同父親和叔父萬里迢 迢到達中國,覲見了元世祖忽必烈。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許多年,1295年回國後,把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寫成了《東方見聞錄》(又譯《馬可·波羅遊 記》),詳細記錄了中國元朝的財富、人口、社會生活、政治、物產等情況。此書的出版在當時的歐洲掀起了一股持久的“中國風”,中國被當時的歐洲人視為世界 上“唯一的文明國家”。

  
馬可·波羅在他的《東方見聞錄》中總說中國有“百萬這個”、“百萬那個”,他因此獲得了“百萬先生”的綽號。許多著名的探險家,如哥倫布,在讀了這本書後,開始揚帆找尋馬可·波羅為他們描繪的遍地是黃金的中國。

  
16世紀以後,帶著對古老中國文明的憧憬,大批西方傳教士離別故土,踏上了尋找中國的旅程。這些來華傳教士成為東西方兩種不同文明交流的推動者和參與者,如向中國傳播西方近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參與中俄《尼布楚條約》談判的張誠、白晉等。


在這些來華傳教士中,有許多人還寫下了向西方人介紹中國的著作,如金尼閣編纂了《基督教在中國傳教史》和第一部拉丁化拼音的漢語字彙書《西 儒耳目資》;馬若瑟撰寫了介紹漢字結構和性質的《中文概覽》;宋君榮編寫了《中國天文學簡史》等。其中以西班牙傳教士門多薩1585年出版的《大中華帝國 史》成就最為突出。

  與此同時,傳教士們還把《大學》(西方譯名為《中國之智慧》)、《中庸》、《論語》、《禮》、《詩經》、《易經》、《孝經》等大批儒家經典翻譯 介紹到歐洲。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還曾專門詔諭皇家印刷廠大批印製傳教士從中國帶回的《四書》譯稿;另一位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也曾命令工匠鑄造中國銅質字模12 萬枚,供印刷文法書及字典之用。在此基礎上,一些歐洲學者還出版了有關儒家經典的研究著作,如巴多明的《六經註釋》、錢德明的《孔子傳》和《孔門弟子傳 略》等。

  
東風西漸的“洛可可”運動

  在來華傳教士的積極介紹下,中國文明進一步為歐洲人所知。與此同時,在歐洲掀起了蒐集和仿製中國工藝品的一陣狂熱。這陣狂熱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這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洛可可”運動。

  “洛可可”(Rococo)一詞源於法文Rocaille,原指一種波紋山石或貝殼形的裝飾品,特點是線條明快而自然,在18世紀則專指追求和模仿中國風格的藝術。

  在當時的歐洲,人們從建築、服飾、風俗到日常用品多以“中國風格”為時尚。1755年,伏爾泰根據中國元曲《趙氏孤兒》改編的《中國孤兒》在巴黎公演,引起轟動。

  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等人都酷愛中國藝術、文物與風俗,在他們統治時期時常舉行的中國式舞會和假面舞會是宮廷的重要娛樂形式。法國 宮廷重臣貝爾坦和杜爾哥也一心想學習中國。貝爾坦十分羡慕當時中國的穩固,希望把法國也建設成像中國一樣穩定繁榮的君主制國家。他還通過各種途徑蒐集中國 器物,尤其是中國的樂器。杜爾哥則十分傾慕中國成熟的農業管理,並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農業管理經驗。

  “洛可可”運動的高峰是英、法、德、荷、瑞士等國的中國式園林,路易十四就曾為自己的情人專門建造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庭院。在許多歐洲國家的著名王宮,如德國的波茨坦宮、俄國的冬宮、夏宮中,“中國宮室”至今仍是最著名的建築。

  
中國文化影響啟蒙運動

  17—18世紀的歐洲正是啟蒙運動興起、專制主義走向消亡,資本主義走向逐步成熟的時期。歐洲思想界此時擔負的主要任務是從根本上摧毀以封建神 學為核心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堡壘,以理性的權威代替上帝的權威,建立自由、平等、博愛的新型資本主義精神體系。古老的華夏文明不重神權的思辨哲學和倫理 本位的道德意識與強調理性的資本主義思想體系恰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成為啟蒙時期先哲極力推崇的思想體系。

  在這時的歐洲,中國的一切都被美化了,甚至中國的君主政體也被歐洲人視為“最佳政體”,中國的道德觀也被視為世界上最完備的道德規範,中國哲學被視為世界上最富理性的哲學。

  近代歐洲第一位崇尚理性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笛卡爾自幼深受中國文化浸染。他在其著名著作《方法論》中熱情頌揚了中國人的智慧和理性。

  
法國啟蒙時代的“百科全書派”著名學者狄德羅曾經高度評價過中國儒家經典《五經》、《四書》。他說:《五經》是一部最神聖、最權威、最 可信且備受尊崇的文采橫溢的巨著,而《四書》則是評論《五經》並使《五經》更加完美的最重要的文集。他稱頌孔子是“極其重視中國早期歷史統治者的哲學”的 聖哲:孔子建立的哲學是理性宗教,不談奇蹟和啟示,純粹是倫理學和政治學的,是中國人長期信奉的主流派哲學———實用哲學。他還稱讚《論語》中的35條 “道德警句”體現的道德觀要比“他的超驗哲學和經驗哲學高明得多”。

  
啟蒙時代另一位著名思想家伏爾泰則極力推崇中國的傳統哲學。他曾說:“世界的歷史始於中國”,當中華文明已然昌盛、發達之時,歐洲人 “還只是一群在阿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呢”。伏爾泰認為,中國人講的“理”或“天”,既是“萬物的本源”,也是中國“立國的古老”和文明的原因。尤其受到伏 爾泰推崇的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切都是超自然的,沒有任何“神奇的意味”,“中國人的歷史從一開始起就寫得合乎理性”。

  
歐陸勁吹“中國風”

  在啟蒙時代,法國是歐洲文化發展的重要中心。這股由法國逐漸興起的“中國風”隨着啟蒙思想的傳播在歐洲大陸愈演愈烈,一時間,歐洲大陸到處勁吹“中國風”。

  
在沙俄,涅恰耶夫在1788年把伏爾泰改編自元曲的《中國孤兒》譯成俄文,作家拉吉舍夫在西伯利亞寫了《有關中國市場的信札》,詩人康 傑米爾提到“奇異的中國智慧”,詩人傑爾查文的詩中一再提到中國文化。1819年在彼得堡上演取材於中國故事而編成的大型芭蕾舞劇《韓姬與陶》(又名《美 女與妖怪》),俄國大文豪普希金還親臨劇場觀看。普希金的中國情結很深,在他的藏書中,有關中國的書籍多達82種。普希金十分渴望來中國學習和參觀,但由 於沙皇的控制終未成行。

  
此時的英國,先後有威廉·坦普爾、安東尼·柯林斯、馬修·廷德爾、藍姆塞等人在其著作中談及中國在當時世界上領先的文化和科技。18世紀中葉,“中國熱”在英國達到高潮。人們竟相以有中國圖案風格的壁紙、青花瓷、刺繡、壁毯裝飾房間,中國園林也在英國盛極一時。

  
萊布尼茲和歌德是諸多德意志學者中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萊布尼茨非常崇拜中國儒家的自然神論。他認為,中國“有着令人讚嘆的道德,還有自然神論的哲學學說……這種極富權威的哲學體系創立於3000年以前,遠在希臘人的哲學很久很久以前”。


萊布尼茲從21歲起開始研究中國文化。他先是閲讀了法文版的孔子傳記和研究文集,又從在華傳教士手中獲得了許多研究中國問題的第一手資料。 萊布尼茲在與白晉的通信中受到《周易》中卦象的啟發發展出的二進制算法,成為近代信息技術的基礎。在萊布尼茲1714年發表的《單子論》中,充分吸收了中 國哲學,尤其是宋儒理學的精華。

  
眼見歐洲的道德淪喪,萊布尼茲向整個歐洲發出忠告:“在我看來,我們目前已處於道德淪落難以自拔之境。我甚至認為必須請中國派遣人員, 前來教導我們關於自然神學的目的和實踐,正如我們派遣教士去中國傳授上帝啟示的神學一樣。”在萊布尼茲的倡導下,柏林、維也納、聖彼得堡等地的科學院都將 對中國的研究列入了研究課題。

  
德國大文豪歌德在斯特拉斯堡讀中學時曾通讀拉丁文版的《四書》。歌德畢生讀過大量介紹華夏文明的書籍和中國文化典籍,還曾師從漢學家克 拉帕洛特學習漢字,被時人稱為“魏瑪的孔子”、“魏瑪的中國人”。歌德生活的德意志,諸侯林立,國家四分五裂,因此他讚賞積極入世、與現實政治緊密結合的 中國哲學。有學者發現,在歌德的不朽名著《浮世德》和《威廉·邁斯特》中,都隱約閃爍着中華文化的光芒。在《中德四季晨昏雜詠》中,歌德這樣寫道:“視我 所窺,永是東方。”


12、美國真正的國父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

美國真正的國父是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國王,喬治.華盛頓只是徒有虛名。

出於打擊英國的目的,路易十六派遣陸軍和海軍到北美大陸協助美國人作戰,約克鎮戰役時,不但封鎖海面的是龐大的法國海軍艦隊。在陸地上進行包圍地部隊裡法國士兵地數量也超過美國士兵;而另一個很重要關鍵的是。在大陸議會無法向它的士兵支付軍餉地時候,是路易十六掏的腰包。

沒有法國國王的金法郎,英國人肯定會贏得戰爭的勝利。因為在國王陛下的黑森僱傭軍抓住“叛匪”的頭目前,大陸議會地議員們和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將軍已被嘩變的美國大兵幹掉了。

考慮到自從一七九零年到現在,美國陸軍不斷因為軍餉問題叛亂或者嘩變,這絶對不是危言聳聽。與電影裡的自由戰士們完全不同,大陸軍士兵和民兵從來不 是為了自由而戰的愛國者,他們要麼是意圖逃稅的商人。要麼是為了維護黑奴制的奴隷主,但更多則是為了金錢而戰的僱傭兵,沒有足夠的軍餉他們可不會給議員們 賣命。

所以,是可憐的路易十六挽救了美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則是巨額的戰爭開支、稅額增加,並最終讓自己上了斷頭台。

儘管喬治華盛頓始終是大陸軍總司令和美國第一任總統。但他是一個不能完全控制部隊的總司令,也是一個缺乏權力和地位的總統

作為大陸軍成立第二天才獲得議會任命的總司令,前英國殖民地民兵上校——實際地位僅僅相當於中尉——喬治.華盛頓從來就沒能完全控制名義上屬於他的軍隊,各個軍團並不服從他的命令,不但各自為戰,還常常繞開他與議會直接聯繫。

霍雷肖.蓋茲就習慣這樣做,薩拉托加戰役時不但沒有事先聯繫華盛頓,而且大捷之後他又直接將戰報送給了大陸議會,卻沒有同時報告他的總司令,結果華盛頓還是從議會那裡得到的消息。

而且這種事情還不僅僅只有這一次。

但蓋茲和其他軍團指揮官還不是全部問題,華盛頓對直接受他指揮的部隊也缺乏有效的管制。大陸軍的步兵團全部由各個州組建,武器、彈藥、服裝和軍餉由各州議會負責,團長由議會任命,士兵則由團長自行招募,因此每個團都只向議會效忠,總司令閣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指揮他們作戰。

然而不幸的是,華盛頓也沒有值得誇耀的戰績。與蓋茲等將軍不同,他大部分時間只是帶領部隊襲擊支持英國的殖民地平民,不但很少與英國軍隊交戰,甚至遇到支持英國的民兵時也常常撤退。

因此這就形成了一種很可笑的結果:甚至在弗吉尼亞州的軍隊裡,弗吉尼亞的喬治.華盛頓將軍也毫無威信和地位,他只是紐約的逃稅商人——也就是現在的 華爾街商業和金融巨頭——僱傭來的軍隊頭目,如此而已。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當一八七零年代財團巨頭最終壓倒可憐的南方佬、成為美國的主人以後,作為一種 團結的象徵,在獨立戰爭中實際僅僅掌握著紐約州部分軍隊的華盛頓將軍,就被日漸昇華了。

華盛頓,他不是拿破崙相比之下,十美元上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一百美元上的富蘭克林,還有五千美元上的詹姆斯.麥迪遜,他們都比華盛頓更加偉大。 對於不瞭解情況的人來說,華盛頓沒有試圖成為美國皇帝是出於他個人的高尚品格和對民主制度的追求,然而實際上,他只是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華盛頓不可能成為皇帝。

華盛頓怎麼可能成為皇帝呢?由於沒有值得誇耀的戰績,他在大陸軍和民兵裡沒有任何地位與威信,不可能像拿破崙那樣只要振臂一呼,就可以得到軍隊的熱烈響應——而且美國議會對軍隊的控制也遠遠超過法國議會對軍隊的控制。

當然,如果華盛頓足夠富裕,能夠承擔美國陸軍至少大部分士兵的軍餉,他也可以促使軍隊支持自己,使自己擁有成為皇帝的資本——然而問題在於,他僅僅是一個莊園主,就算掏光腰包也沒辦法承擔哪怕一個營的士兵的軍餉。

所以,無論是否情願,除非華盛頓將軍希望自己被議會絞死然後再切成碎片丟進大西洋裡喂鯊魚,否則他只能將“美國皇帝”這個既尊貴又顯赫的頭銜遺留給未來的諾頓一世陛下合,眾國第一任總統。

然後在這個位置上度過令人抑鬱的八年時光。

那的確是一段不那麼愉快的時光。在美國獨立的早期,這個國家僅僅是一個鬆散的邦聯,國會裡議員們為了究竟應該實行聯邦制還是邦聯制爭論不休,總統更多只是象徵性的角色。而不是掌握實權地領導者。

但事實就是事實。。美利堅合眾國。最初它只是北美殖民地為了對抗它們地宗主國而成立的鬆散聯盟,當英國被迫承認它們的獨立地位之後,如何定義“美國”地性質就變成了新的問題。

一些州希望將邦聯變成更加緊密的聯邦。因為這樣做可以帶給它們更多利益;另一些州則希望維持現狀,因為它們擔心組成聯邦後自己的利益會受到損害。當然,也有人希望聯盟解散,不過這種聲音非常微弱,大多數時候都被忽略了。

雖然在英國的強大軍事壓力面前,所有爭論最終平息。美國也從一個鬆散的邦聯演變為更加緊密地聯邦,但至少在最初的幾年裡,也就是華盛頓擔任總統的那段時間,爭論仍然是十分激烈的。

在這種時候,還有誰關心或者在乎聯盟名義上的最高領導者?分離主義者和邦聯主義者根本不希望自己得到一個不得不服從的總統,而且聯邦主義者也同樣如此——他們希望看到一個十三州緊密團結的美國,卻不願意聯邦政府插手本州內政。

不敢如此,議員們還想盡一切辦法削弱總統和聯邦政府的權力。因此美國政府甚至不能向自己地人民徵收稅款,並在幾十年裡一直維持這種狀況,直到亞伯拉罕.林肯擔任總統才宣告結束。

因此華盛頓還能做什麼呢?因為三權分立,立法和司法都不需要他關心;由於國家還是鬆散的邦聯。除了聯邦直屬地沒有一塊領土接受他管理,但當時唯一的聯邦直屬地。也就是現在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別行政區,還是一片有待開發地荒地。

然後,他領導的只是一個規模極小地政府,後來的絶大部分政府部門都不存在,僅有的幾個政府部門也近似擺設,陸軍和海軍則完全近乎空白。最後,他也不需要接待外國使節和元首,也不需要出訪,因為美國還沒有邦交國,在那個時代也沒有哪位元首會出訪大洋彼岸的國家。

所以華盛頓幾乎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去做。

事實上,他最重要的工作大概是應付國會的議員、其次則是安撫索要退伍金的獨立戰爭老兵,以及與慕名來到美國的歐洲作家討論自己的傳記;作為第一位美國總統,就算華盛頓想做一點什麼,他也沒有半點機會。

總統和聯邦政府的權力在逐漸增強,而且還將變得越來越強,但作為起點,華盛頓……雖然不能說他的權力等於零,但也好不了多少。

否則,美國的第一位總統也不可能由他擔任——同樣作為領導十三州殖民地獲得獨立的元勛,托馬斯.傑斐遜、本傑明.富蘭克林、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這些人的影響力遠遠大於華盛頓,如果總統寶座真那麼炙手可熱,他們絶不會將它讓給別人。 (轉自: 乘乾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