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秘方

2013051215:22

 

 

延年不老散  王懷隱《太平聖惠方》正方

熟幹地黃三十兩,五味子四兩,天門冬(去心)十二兩,菖蒲六兩,遠志(去心)四兩,石葦(去毛)四兩,白茯苓二兩,桂心二兩。搗細羅為散,每服三錢,水調服之,日三服。三十日力倍于常;六十日氣力盛眾,病皆除;三百日行及奔馬;五百日毒害不能中;千日夜視有光;九年盛地仙。

 

 [按語]方中的主藥為熟幹地黃。為滋養肝、脾、腎之血,而質愈厚重,力愈充足,故能直達下焦,滋津液,益精血。地黃有強心作用,對心臟衰弱者表現更明顯,並有利尿、升壓、降糖等作用,因含有鐵質,所以有抗貧血作用。此外,對肝臟尚有保護作用。

 

五味子兼酸、辛、甘、苦、鹹而得名,功能斂肺定喘,滋腎澀精,止汗止瀉,生津止渴。現代研究結果表明,五味子與人參相似,均具有適應原樣作用,能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禦能力,增強機體的條件反射機能,提高大腦皮層的工作能力,對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它可以調節心血管系統的病理生理機能,使病態下的血液迴圈得到改善,可提高正常人和眼病患者的視力及擴大視野,對聽力也有良好影響,還可提高皮膚感受器的辨別能力,對胃液分泌也有調節作用。此外,還有鎮咳、祛痰、抑菌等作用,是作用廣泛的滋補強壯藥。

 

天門冬滋腎清金,止咳平喘,並有抑菌、抗腫瘤等作用。

 

菖蒲芳香開竅,理氣和中,益智安神,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它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制止胃腸異常發酵,以及鎮靜等作用。遠志安神益智,兼有祛痰之功。《神農本草經》稱其能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久服輕身不老。

 

白茯苓健脾利濕,益智安神,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茯苓不僅有利尿作用,而且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並有抗癌、降糖等作用。石葦利水通淋,清肺化痰。桂心,即肉桂去外邊的粗皮,功能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方中用桂心尚寓有陽生陰長之意,以其而助陰精的化生。

 

本方藥不僅具有滋補強壯作用,而且對老年人常見的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腫瘤等也有防治作用。服用此方藥雖然不可能長生不老,但延年益壽還是有可能的。本方藥功能補益五臟之陰,且補而不膩,滋而不塞,性質平和,可以長期服用,適宜中老年人陰精虧虛、精力衰減、健忘失眠、咳痰氣喘者服用。陽虛之人應當慎用。

 

延年丸  王懷隱《太平聖惠方》正方

白術、白茯苓(去皮)、甘菊花各三兩,耐冬葉(一名忍冬)二兩。右為末,用生地黃搗取汁,銀石器內熬如膏,以藥末和勻,如幹,更入蜜,和搗三二千下,丸如桐子大。每日空心,清酒下三十丸。去風邪,補不足,明耳目,耐寒暑。

 

 [按語]

白朮味苦甘性溫,入脾胃二經,功能補脾益胃,燥濕和中,白茯苓功能健脾利濕,養心益智,也是古人常用的抗衰防老藥物。現代研究證實,白茯苓不僅有利尿、降血糖、抗潰瘍等作用,而且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此外,茯苓還有較強的抗癌作用。

 

菊花功能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且有通利血脈作用,也是古代服食家常用之品。據研究,菊花是一種神經強壯藥和清涼解熱藥。菊花除能抗菌消炎外,還能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可用於防治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老年性疾病;此外,還具有較好的降壓作用。菊花這些作用,對老年人是很有益處的。

 

生地黃功能滋陰養血。《本草經疏》認為幹地黃,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故亦為延壽之良藥。近來的研究結果也證明,地黃確有防止老化的作用,對神經系統還有強壯作用。

 

忍冬葉味甘性寒,入心、肺二經,目前臨床上雖主要作為清熱解毒、消腫通絡藥使用,但古人認為它也有延年益壽之功。如《名醫別錄》即說忍冬葉久服輕身長年益壽。並雲:忍冬煮汁釀酒飲,補虛療風。《蘇沈良方》亦說:忍冬,古人但為補藥。古人之所以稱其能延年益壽,很可能由於它具有降血脂作用,當然也與其抗菌消炎功能有關。本方中的藥物不僅古人認為有延年益壽作用,並且也多為現代的藥理實驗研究所證實。

 

本方藥功能滋精養血,補益心脾,適宜於中老年人腎陰虧虛、心脾不足、鬚髮早白、頭目眩暈者服用。陽虛內寒者應當忌服。

 

 

延生護寶丹                  方賢《奇效良方》正方

菟絲子,酒浸透,蒸熟,碾作餅,曬乾碾末,三兩;肉蓯蓉,酒浸,切焙;晚蠶蛾,酥少許,慢火炒;家韭子,四兩,水淘淨,用棗二兩同煮,棗熟去棗,水淘淨,控幹,再用酒浸一宿,火炒軟;以上各淨稱二兩。胡蘆巴,微炒;蓮實,去皮炒熟;桑螵蛸,炒香;白龍骨,蛇床子,二兩,水淘淨,用棗三兩同煮,棗熟去棗,焙乾;以上各淨稱一兩。幹蓮花芯;乳香,另研,鹿茸,去毛酥炙;丁香;木香;以上各半兩。麝香二錢,另研。

 

右除乳香、麝香、菟絲子末外,一十二味同為細末,將前菟絲子末用浸藥酒二升,文武火熬至一半,入蕎麥面一兩,用酒調勻,下膏子內攪勻,次下乳香、麝香不住手攪勻,輕沸熬如稠糊,放冷。此膏子都要盡,恐硬,入酒少許,與前藥末和成劑,杵千餘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空心用溫酒入炒鹽少許送下,靜坐少時,想藥至丹田,以意加減丸數。如陰道衰精滑者,空心臨臥各進一服。補元氣,壯筋骨,固精健陽,通和血脈,潤澤肌膚,延年益壽。

 

[按語] 方中菟絲子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藥性論》謂之治男女虛冷,添精益髓。《名醫別錄》尚說菟絲子久服明目輕身延年。《本草匯言》則說它是補腎養肝、溫脾助胃之藥也。

 

 肉蓯蓉味甘酸咸性溫, 主五勞七傷,補中……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久服輕身。” “益髓,悅顏色,延年,大補壯陽,日禦過倍肉蓯蓉,養命氣,滋腎氣,補精血之藥也。男子丹元虛冷而陽道久沉,婦人沖任失調而陰氣不足,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從容之名。《玉楸藥解》認為方書稱其補精益髓,悅色延年,理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非溢美之詞。

 

鹿茸、蛇床子、晚蠶蛾、韭子、丁香均為溫腎壯陽之品。胡蘆巴溫腎助陽,暖肝散寒;桑螵蛸補益肝腎,固精縮尿。蓮子、蓮須、龍骨,在此方中主要用其固腎澀精。麝香、乳香、木香,在方中用之以調氣和血、疏通經絡。

 

本方藥的主要功能是溫補腎陽,兼以固精通絡。中醫認為腎中之陽氣,即命門之真火,乃五臟六腑之原,十二經脈之根,關乎到人體的生長壯老已。近來研究發現,腎中陽氣虛衰時多表現為免疫功能低下,而採用補腎治療則能提高免疫功能。國內的一些學者認為,腎氣腎陽虛衰、免疫功能降低,是衰老的主要原因。本方藥重在補腎壯陽,自應有一定抗衰防老作用。現代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方中有些藥物確有延年益壽之功,所以可將本方藥作為抗衰防老藥使用,用於腎陽虧虛、未老先衰、陽事不健、腰膝痠痛的中老年患者。但非真正虛者則不宜使用。

 

交藤丸  華佗《中藏經》正方

交藤根一斤,紫色者,河水浸七日,竹刀刮去皮曬乾;茯苓五兩;牛膝二兩。為末,煉蜜,搜成劑,杵一萬下,丸如桐子大。紙袋盛之,酒下三十丸,空心服。駐顏,祛百病,久服延壽。忌豬羊肉。

 

 [按語]交藤根之所以又叫何首烏,是出於一個神奇的故事,據李翱《何首烏傳》記載:唐朝元和七年順州南河縣,有一個叫何田兒的人,自幼體弱多病,至58歲時尚未取妻。有一天,他上山采藥,因多飲了幾杯酒,醉臥于山野中,醒來已是深夜人靜,突然發現有兩株藤蔓,相距三尺有餘,卻能相交在一起,交了又開,開了又交,他感到很奇怪,就把這兩株野草的根挖了回來,但無人認識此為何物,後來有人對他說:子既無嗣,其藤乃異,此恐是神仙之藥,何不服之。於是他就將其杵為末,每天空心用酒送服一錢,七天則開始有房事的要求,數月之後性功能即很強健,於是便經常服用,並將劑量加大到二錢,想不到更出現了奇跡,不僅過去的病全好了,而且頭髮也變得烏黑發亮,相貌也顯得年輕多了。後來他不僅結了婚,而且在十年之內連年了幾個兒子,因為他能生育了,便改名為能嗣。他又將此藥給兒子延秀服,父子勻活了160多歲。為了紀念這種能延年益壽和使白髮返烏的神藥,他們給延秀生的兒子就起名叫何首烏。何首烏由於常服此藥,到130歲時頭髮尚且烏黑。之後,交藤根的神效漸漸傳開,人們就叫這種野草為何首烏。據《圖經本草》記載:何首烏味甘性溫,無毒,茯苓為使,治五痔腰膝之病,冷氣心痛,積年勞疲,痰癖風虛敗劣。長筋力,益精髓,壯氣駐顏,黑髮延年。婦人惡血痿黃,產後諸疾,赤白帶下,毒氣入腹,久痢不止。《開寶本草》也說它能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湯液本草》還說:久服令人有子。何首烏的功能雖多,但最基本的則是滋腎強精,養肝益血。茯苓能補何首烏在養心益智方面之不足,而為其使藥。

 

牛膝又名百倍,入藥以舊時懷慶所產才質地最佳,故又名懷牛膝,為莧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牛膝的根,功能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名醫別錄》稱其能益精利陰氣,填骨髓,止白髮。《神農本草經》說它久服輕身耐老。牛膝與何首烏相配,能增強何首烏補益肝腎之功,亦為其使藥。

 

本方藥之功能重在滋腎強精,兼能養心補肝,適宜於中老年人肝腎精血衰少、心氣不足者服用,特別是伴有鬚髮早白、陽事痿弱、腰膝痠痛者,服之更為適宜。但陽虛之人不宜服用。

 

 [附方]何首烏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錄有何首烏丸,方為何首烏三斤,銅刀切片,幹者以米泔水浸軟切之;牛膝去苗一斤,切,以黑豆一鬥淘淨,用木甑鋪豆一層,鋪藥一層,重重鋪蓋,瓦鍋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曝幹,換豆又蒸,如此三次;為末,蒸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專壯筋骨,長精髓,補血氣,久服黑鬚髮,堅陽道,令人有子,輕身延年。

 

  [按語]此方是古今著名的延年益壽藥方,與交藤丸相比,少一味茯苓,其功重在滋養肝腎精血。據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所編著的《傳統老年醫學研究論文集》中報導,何首烏丸對家蠶確有提高機體活力、減少死亡、延長壽命的作用。適用於中老年人精血衰少、鬚髮早白、陽事痿弱、腰膝痠痛者服用。交藤丸與何首烏丸的功能、適用範圍基本相同,但何首烏丸的養心益智功能稍遜

 

地黃煎丸                  《聖濟總錄》正方

地黃二十斤好者洗淨,陰乾,木臼杵絞汁,餘滓更入法酒五斤,重杵再熬,與煎汁相和,於銀器內慢火煎,柳木篦子攪膏放冷。更入烏雞子清十一枚,大麻油五合攪勻,次入諸藥:山藥四兩,鹿角膠(炒燥)三兩,山萸肉(焙)一兩,牛膝(酒浸切焙)、蓯蓉(去皮酒浸切焙)、菟絲子(酒浸一宿搗爛拍作餅子)、巴戟(去心)、茯苓(去皮)、虎骨(酥炙)、附子、幹漆(炒)、牡丹皮(剉焙)、澤瀉、續斷各二兩,生地黃(焙,木臼內搗)、熟地黃(焙,木臼內搗)、甘草(炙剉)各四兩。右除地黃外,搗羅為末入煎,然後和地黃搗千數杵,為丸,丸如梧桐子大。早晨、日午空心溫酒或鹽湯下四十丸,漸加至六十丸。治諸虛損,調順營衛,補填骨髓,續筋脈,助真元,肌肉滑,駐顏色,益氣、烏髭法。服藥後忌房事百日,甚有神效。忌蔥、蘿蔔、蒜。熱者亦得。

 

 [按語]方中主藥是地黃。地黃又名苄、芑、地髓,為元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根莖。入藥者有生地黃、幹地黃、熟地黃之別。生地黃又名鮮地黃、鮮生地;幹地黃又名幹生地、原生地,為鮮生地用水稍泡,洗淨雜質,撈出燜潤,切片曬乾或焙乾者;熟地黃又名熟地,為幹地黃加黃酒拌和,入蒸器中蒸至內外黑潤,取出曬乾而成。鮮生地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三經,功能養陰生津,清熱涼血;幹地黃味甘苦性涼,亦入心、肝、腎三經,功能滋陰養血;熟地黃味甘性微溫,入肝、腎二經,功能滋陰補血。三者雖均有滋陰養血之功,但鮮地黃苦重于甘,其氣大寒,故偏於清熱涼血,臨床多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衄、咳血以及尿血、崩漏諸般出血之證;幹地黃甘重於苦,故偏于滋陰養血,臨床多用於陰虛陽亢、血虛化燥及血熱發斑諸證;熟地黃因借酒蒸曬,味苦化甘,性涼變溫,以味為用,滋陰補血之功均較前者為勝,即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本方中的地黃即鮮地黃,生地黃實系幹地黃。本方鮮、幹、熟三種地黃同用,意在兼收滋精補血、生津潤燥諸般功效。

 

 烏雞子清為烏骨雞蛋之蛋白。烏骨雞又名烏雞、藥雞、武山雞、羊毛雞、絨毛雞、松毛雞、黑腳雞、叢冠雞、穿褲雞、竹絲雞,屬雉科禽類動物,入藥多用其肉,味甘性平,入肝、腎二經。《本草綱目》稱其能補虛勞羸弱,治消渴、中惡,益產婦,治女人崩中帶下虛損諸病,大人小兒下痢噤口。《本草通玄》謂之能補陰退熱。《本草再新》說它能平肝祛風,除煩熱,益腎養陰。《本草經疏》認為烏骨雞補血益陰,則虛勞羸弱可除;陰回熱去,則津液自生,渴自止矣。益陰,則沖、任、帶三脈俱旺;故能除崩中帶下一切虛損諸疾也。目前臨床上主要作為益陰養血藥使用。其雞子清味甘性涼,功能潤肺利咽,清熱解毒。烏雞之蛋白,功能也基本相同,但兼有養陰潤燥之功。這裡也主要是用作養陰潤燥藥。雞子清的化學成分,據研究每100克含蛋白質10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克,灰分0.6克,鈣19毫克,磷16毫克,鐵0.3毫克,核黃素0.26毫克,尼克酸0.1毫克。雞子清的蛋白質也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烏骨雞之雞子白的化學成分也基本相同。

 

方中更用山藥、山茱萸以滋腎強精;肉蓯蓉、菟絲子、巴戟天、附子以溫腎助陽;鹿角膠以溫腎助陽,滋精益血;牛膝、續斷以補益肝腎,強筋壯骨;虎骨以祛風健骨,與以上諸藥合用,功效尤佳。正如《藥品化義》所說:虎骨合養精補血之藥,主治精血衰少,腰腿足膝軟弱無力不能行動,或筋骨疼痛難以屈伸。茯苓安神益智,健脾利濕;澤瀉利濕滲水;幹膝行血消瘀;牡丹皮清熱涼血,和血消瘀。

本方藥的主要功能是滋腎強精,方中兼用溫陽行血之品,則滋而不膩,補而不滯,適宜於中老年人腎精虧虛、鬚髮早白、腰膝痠痛、牙齒松脫、耳聾耳鳴、膝腳痠軟者服用。凡陽虛內寒或脾胃虛弱者均應忌服。

 

 [附方甲]地黃煎丸

《太平聖惠方》亦有地黃煎丸,方為生地黃五斤,肥者好;巨勝子(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臍)、補骨脂(微炒)各三兩,牛膝(去苗)、威靈仙、鹿角膠(搗碎炒令黃燥)、桂心、幹漆(搗碎炒令煙去)各二兩,生黃精三斤。將生地黃、生黃精二味洗淨,於臼中搗爛絞取汁,旋更入酒三升,於銀鍋中以慢火熬成膏。餘藥為末,入地黃、黃精煎中,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溫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能補暖臟腑,久服輕身,益顏色,強志力,補虛損。

 [按語]此方與前方藥物雖不同,但處方立意相近,其功亦在滋腎強精。但本方溫熱之品比重較大,藥性近平,為陰陽雙補之劑,適宜於中老年陰陽兩虛、鬚髮早白、齒松耳聾、腰膝痠痛者服用。系陰虛火旺或內寒較甚者則均應慎用。

 

[附方乙]地黃煎丸

《太平聖惠方》另有地黃煎丸,方為生地黃五斤,搗絞取汁,入蜜半斤,以慢火熬成膏。熟幹地黃,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研膏,各半斤。牛膝去苗,訶黎勒皮各五兩。右為末,以地黃煎和諸藥,更搗一二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五十丸,晚食前再服。能補益駐顏,常服黑髭發,填骨髓,令人耐老。

 [按語]本方與前二方均不同,其功重在滋腎填精,適宜於中老年人精血虧虛、鬚髮早白、腰膝痠痛者服用。

 

地黃酒酥  孫思邈《千金翼方》正方

粗肥地黃十石,切搗取汁三石;麻子一石,搗作末以地黃汁研取汁二石七鬥;杏仁一石去皮尖,搗作末,以麻仁汁研取汁二石五鬥;麯末三鬥。

右四味,以地黃等汁浸麯七日,候沸,以米三石分作三分,投下饙一度,以藥汁五鬥和饙釀酒,如家醒醞酒法,三日一投,九日三投,熟旋密封三七日,酥在溫上,其酥色如金,以物接取可得大升九升酥,然後下篘(音抽)取酒封之,其糟令服藥人食之。令人肥悅,百病除愈,食糟盡乃服藥酒及酥,一服酒一升,一匙酥,溫酒和服之。忌生冷醋滑豬雞魚蒜。其地黃滓,暴使幹,更以酒三升,和地黃滓搗之,暴幹作餅食。令人發白更黑,齒落更生,髓腦滿實,還生卻老,走及奔馬,久服有效。

[按語]方中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根莖。地黃入藥有鮮地黃、幹地黃、熟地黃之區別。鮮地黃是採集來的新鮮地黃根莖。鮮地黃經焙床上烘焙之後,即成幹地黃。幹地黃內部色黑,質地乾燥而柔軟,外皮褐黃而硬。熟地黃是由幹地黃加黃酒拌和、蒸制而成。此方之地黃應是指鮮地黃。古時地黃並無鮮、幹、熟之分,《神農本草經》認為三者功能基本相同,稱其久服輕身不老,生者尤良。《藥性論》謂之久服變白延年。目前臨床上主要作為滋陰養血、清熱涼血藥使用。藥理實驗證實,地黃具有強心、升壓、利尿作用,對實驗性肝炎有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元減少的作用。

麻仁即火麻仁,又名大麻仁、白麻仁,目前臨床雖主要作為潤燥緩瀉藥使用,但古人也常用之抗衰防老,《神農本草經》即有久服肥健,不老神仙的記載,《食療本草》還記載:麻子仁一升,白間脂七兩,蜂蠟五兩,白蜜一合,和杵蒸食之,不饑耐老。《藥性論》也記載說:麻子仁二升,大豆一升,熬香為末,蜜丸,日二服久服不饑耐老益氣。麻仁含脂肪油約30%,又含植酸鈣鎂。藥理實驗證明,麻仁有較好的降壓作用,且無不良反應。

  杏仁不僅具有化痰止咳、平喘潤便作用,而且有化滯消食之功,也是古人常用的抗衰防老藥物。神麯功能健脾和胃,消食調中。

 地黃酒酥,方以地黃為主藥,輔以麻子仁重在滋陰潤燥,佐以杏仁、神麯能行滯消食,兼能防制地黃滋膩之性,適宜於中老年人鬚髮早白、牙齒動搖、頭暈目眩、陽事不舉以及習慣性便秘等精虧液少者服用。此方滋陰而不膩,可以長期服用;但平素陽虛或脾虛者應當忌用。此外,應忌生冷及各種難以消化之物。

 

[附方甲]服地黃方

以地黃為主藥的延壽方藥很多,如《千金翼方》除載有地黃酒酥外,還載有兩首服地黃方。一方為生地黃五十斤,搗之,以水三升,絞取汁澄去滓,微火上煎減半,即內服白蜜五升,棗脂一升,攪令相得即止,每服雞子大一枚,日三服。令人肥白美色。

又一方為生地黃十斤,細切,以淳酒二鬥浸經三宿,以暴令幹,以浸酒中,直令酒盡,又取甘草、巴戟天、厚樸、幹漆、覆盆子各一斤,各搗下篩,和之,飯後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二七。使人老人還少,強力無病延年。《千金要方》亦載有此方,但少甘草一味。

[按語] 前方重在滋腎養陰,適用于陰虧血少者。後方因更加巴戟天、以溫腎助陽,覆盆子以補腎澀精,幹膝以活血化瘀,厚樸、甘草以調胃和中,所以雖滋而不膩,補而不滯,是比較理想的滋陰延壽藥。

[附方乙]神仙服地黃延年不老方

《太平聖惠方》有神仙服地黃延年不老方,方用地黃淨洗,隨多少搗絞汁,煎令小稠,內蜜更煎,令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日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日三服。如此十年,白髮再黑,力如年弱冠,令人多子,神效無比。

[按語]《太平聖惠方》尚錄有[服地黃延年法][神仙服地黃實延壽方]神仙餌地黃治病長生等多方,與前方皆相似。